【人口老化】為樂齡科技創機遇 港府須改善長者數碼教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日本長者愛打太鼓、丹麥長者參加電競比賽……已經非新事,世界各地的「銀髮數碼」發展潛力龐大,各國爭相發展樂齡科技,早前港府也表示將成立10億元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不過,現時香港發展樂齡科技的最大阻力是長者不認識科技,即使有不少初創企業研發到長者友善科技,都難以在本地應用。港府應借近年長者智能電話、電腦使用率上升的優勢,加快推動樂齡科技,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吳鍾坤攝)

樂齡科技即以科技產品和先進設備,讓長者能夠維持獨立、有尊嚴的生活,提高長者晚年生活質素。例如用機械人或電子器材協助長者洗澡,以減輕照顧者工作量及紓緩人手緊張的問題,又能讓長者獨立生活。

人口老化帶來機遇 長者不識科技成阻力

不少已發展國家因醫療、科技進步,人均壽命年年提高,出生率下降,造成人口老化的問題。國際量度高齡社會的標準為,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超過14 %則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香港65歲以上人口已於2012年底突破100萬,佔全港人口15.9%,即為高齡社會。

爬梯機成本大約8萬元,街坊希望從對面海開始,推動政府或有心團體捐助其他有需要社區購入爬梯機等樂齡科技。

香港雖有發展銀髮科技的優勢,但未有好好把握。統計處於上月22日發布《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4號報告書》,在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程度方面提到,長者(65歲及以上人士)使用智能電話的人數增加,在去年約每兩名長者便有一名擁有智能手機,由2000年的0.6%升至2012年的18%再倍升至去年的37.4%。長者的使用智能手機比率的確在過去幾年間升幅顯著,但並不代表長者懂得使用互聯網,其互聯網滲透率(即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指標)只有24%,與長者使用智能手機的比率相差達13.4個百分點;意味着長者未必能善用智能電話,他們對科技的認識仍有不足。

立法會研究資料指出,香港有支持不同科技項目的資助計劃,包括與安老服務有關的項目,但樂齡科技應用未見廣泛。原因在於長者不認識科技,對新的產品接受程度較低。丹麥也曾面對過這個困境,當時有市政府在試用某些福利科技(Welfare technology)失敗了,原因在於使用者及照顧者的接受程度低及缺乏對有關科技的認識。

增加資助、改善現有計劃 加強長者教育

政府日前表示,會研究讓長者醫療券或社區照顧服務券,適用於購置協助長者居家安老的科技應用產品;今年也會成立10億元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然而,教育長者是推行樂齡科技不可或缺的一環。

有公司推出科技化長者安老系統,希望推動安老業界樂齡科技及大數據於長者健康的應用。(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政府由2012年開始推動長者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推出了三期的長者數碼外展計劃,資助機構舉辦工作坊、計劃幫助長者學習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據本月初發布的審計報告所指,計劃在2016-17年度的開支只有40萬,佔資科辦推動各界更應用資訊科技項目的0.68%。政府投放的資源少,「回報」自然也低。

審計報告亦提到,現時的長者教育程度日益提升,資科辦要檢討互聯網使用率目標(50%)。誠然隨着50、60年代出生的人逐漸退休,他們大多接受過基礎教育,教育程度也相對上一代高,學習新事物較易,較多人會使用智能產品。

計劃資助的很多項目都是以「體驗」形式為主,例如保良局的「耆樂無限–長者體驗數碼計劃」和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的「耆影傳情‧數碼體驗」,長者難以在數次的體驗中便學會使用高科技產品,計劃項目須增加在「軟件」上的支援長者學習新科技,如以課程形式分階段教導長者使用電腦和互聯網,讓他們有足夠時間練習使用,而並非以體驗、工作坊這類短期支援他們學上網;加上長者學習速度不如年輕人快,故須花更多時間學習新事物。

總而言之,人口老化、長者使用科技產品增加的趨勢為樂齡科技創造了機遇,但有部分長者仍不認識科技,成為發展樂齡科技的阻力。故此,政府須加強教育長者(特別是年紀較大的一群)使用科技產品,要增加開支之餘,更須改善現在的計劃,宜加入中期課程雙管齊下,延續體驗形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