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勞動節.勞工悲歌】好爸爸開工意外身亡 反思職業安全健康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勞動節將至,香港發生兩宗工人意外致死的慘劇。政府統計數字顯示,一年約每百名員工,就有一人職業傷亡。計及沒有呈報的個案,數字會更多。保障工作安全,政府和僱主責無旁貸。除了突發事故,港人更應關注長時間密集工作帶來的職業病,它們不會帶來即時傷害,卻長期困擾生活,招至長期醫療和家庭負擔。

團體為昨日工作間不幸死亡的地盤工人默哀。(文雪萍攝)

4月29日早上,一輛垃圾車在青馬大橋失控翻側,司機死亡,跟車工人重傷。司機妻子稱丈夫是家庭經濟支柱,由於工作人手不足,隨時要頂更,4月更試過連續工作14天。同日下午,觀塘創業街一個地盤發生工業意外,事主誤墮廢料槽喪命。妻子同樣稱丈夫掙錢養家,第二天到上址工作便出事。
 
惡耗震憾家庭,家人以至社會悲痛莫名。雖然確實死因有待執法部門調查,但因工死亡之數字,長期沒有下降,則不容爭議。勞福局及勞工處統計顯示,2016年,每千名僱員有11.9人職業傷亡。因工受傷的工人數目,自2000年起總體下降,由57,893人,減至2016年的35,565人。然而,因工致命的宗數上落不大,2000年有199宗,2016年為203宗
 
當中,建造業是常見工傷意外行業。香港建造業擴張,工業意外數字隨之上升,但因為多了人入行,每千名工人意外率仍錄得下降趨勢,由2012年的44.3宗,減至2017年上半年的31.5宗。不過,死亡數字則反覆上升,去年就錄得22宗,當中有10宗從高處墮下。

羅致光指會爭取增加勞工處人手加強職安健的執法、宣傳及培訓工作。(資料圖片)

香港的工業安全質素,理應隨時日提升,為何死亡數字不見減少?有些意外源自承建商安排工人徒手進行高風險工作,而此等工作可以由機器代替,例如挖掘電纜隧道。有些則是政府巡查執法不力,懲罰未能有效阻嚇僱主,以致僱主抱僥倖心態,也是原因。審計署去年發表報告,抨擊勞工處過去幾年疏於保障工人。

在意外罰款方面,2016年就致命個案的定罪平均罰金僅及2.8萬元,而且幾乎沒有人被判監。按罪行而言,即使涉及嚴重如未能採取足夠步驟防止地盤有人從高處墮下,最高罰款額只及12萬元,為20萬元法定上限的6成。勞工處稱會檢討職安健法例涉及罰則的相關條文,進一步加強刑罰的阻嚇力。

在監管方面,審計署調查了2016年20宗工場發生意外個案,有8宗沒有按例向勞工處呈報工作場所狀況,處方更沒有檢控違規東主。更訝異的是,在2017年3月底,勞工處積壓逾2.3萬個工作場所呈閱分區職業安全主任並作視察的個案,不少地盤早已不存在,錯過發現違規事項的時刻。被揭發後,勞工處承諾日後改善呈閱制度。

可以想像,過往判罰輕巡查粗疏,承建商和判頭容易疏懶,甚或隱瞞意外風險。到工人發生意外時才追查原因,往往恨錯難返。

做低頭族,對大人小孩的脊骨都有不良影響。(視覺中國)

不要以為職業安全問題,只常見於建造業、服務業。擴闊一點看,職業病也是「慢性工傷」,病情只是長期積累。教師長期授課,聲帶容易勞損。即使在室內工作的辦公室員工,長期使用電腦打字,容易令頸、肩、手臂、手指勞損。家務助理、廚師也是重複工作導致職業病的常見患者。

不過,勞工處在2016年只錄得63宗「手部或前臂腱鞘炎」,只及職業性失聰患者數目的三分之一,顯然低於現實情況。不少患者因為麻煩,擔心跟上司、僱主引發爭端,沒有主動呈報個案,甚或因為條例保障範圍過窄,例如肩膊勞損並未列入職業病,不被歸入職業病範疇,很多時候自行求醫。須知道,年輕時過勞,機能提早衰退,影響年老生活,醫療開支也會上升。

勞工處應該定期更新職業病的名單和定義,並且加強推廣職業安全健康,同樣重視藍領白領工作環境。最簡單的一項措施,是多加要求僱主,在購置員工座椅,桌子和電腦屏幕時,三者盡可能均可調較高度,免得上肢工作位置不當,過度繃緊,再加上鼓勵員工定期小休,做伸展運動,定能減慢職業病惡化。

五一勞動節是紀念工人運動,紀念當初美國落實八小時工作制。在香港道出這個故事,總帶點諷刺,因為港人以工時長聞名。《香港01》一直倡議提升最低工資、標準工時、集體談判權、增強勞工議價能力及改善大眾生活。最重要的是,打工一族可以安全上班、健康下班。要撫平近日兩宗意外的傷痛,就是杜絕更多工業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