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稅2018】電子報稅使用率低 與民共議引新思維 建智慧城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稅務局本周三(2日)寄出約260萬張2017-18年度的個別人士報稅表,並鼓勵納稅人使用「稅務易」網上報稅服務。然而,稅務易在過去數年的使用率低,政府應緊貼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加快建立數據庫,鼓勵市民使用網上公共服務,以便收集資料。另外,台灣政府與民間合作,完成了電子報稅「改革」,值得港府參考,政府應摒棄固有思考模式,加快落實創科政策。

市民如以郵寄方式提交個別人士報稅表,須於6月2日或之前遞交。(歐嘉樂攝)

稅務易使用率低 欠推動服務電子化決心

適逢報稅季節,上班一族都陸續收到「綠信封」,內含多達20頁的報稅資料、稅單,稅務局今年一共寄出了約322萬張2017-18年度的報稅表。事實上,稅務局在2008年全面更新網上稅務服務「稅務易」(eTax),以方便納稅人處理稅務事宜,當時預計每年可節省 250 萬張 A4 紙。 不過,稅務易在過去數年的使用率並不高(見下表)。去年的立法會文件顯示,在2016-17財政年度,約有55萬宗以電子方式提交的個別人士報稅表,佔該類報稅表的20.7%,以現時電子科技發達,電子文件普及,兩成多的使用率相對而言算是十分低;使用率最低的為利得稅報稅表,只有1.1%。

雖然稅務易由剛推出的 8 萬多用戶,在十年內大幅增至去年的五十多萬人,但只佔整體納稅人的一小部分,亦未見政府推動服務電子化的決心。稅務局指出,在2017-17年度,共有160名人員負責管理和操作所有信息系統,但並沒有設人員專責管理稅務易系統。根據稅務局的管制人員報告,透過稅務易以電子方式繳款,有99%的納稅人在兩個工作天內獲得的收據,高過目標的98%,可見,稅務局的電子服務效率不低,惟使用率低,也未見專責創科及資訊科技發展、在政府內部統籌相關事務的創科局大力推動市民使用。

須知道開放數據對發展智慧城市極為重要,政府可透過收集更多市民的資料,制定數碼個人身份(eID),以便市民使用公共服務,例如網上銀行、查核病歷、報稅、投票等等;同時亦可用精準的數據,制定更適切的人口政策,政府應好好利用每一次市民遞交表格的機會收集市民資料,不僅是報稅,還可以借市民申請公屋、居屋、書簿津貼等途徑,幫助市民建立數碼個人身份。

與民間合作引設計新思維 值得參考 

要提高網上報稅系統的使用率,除了多宣傳、教育市民使用外,簡化系統介面和網上報稅步驟也有助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另一邊廂,台灣也進入了報稅季節,以往台灣民眾也須花好一段時間來報稅,而且沿用多年的電子報稅系統屢遭劣評,但財政部下定決心改善這個問題,只消數個月就完成「改革」。香港素來以簡易稅制見稱,相比起台灣,香港的報稅系統理論上應更易簡化。

上月底台灣財政部表示,已經重新設計報稅系統的操作介面:以Mac版系統報稅可從40分鐘縮短為5分鐘,甚至連平板電腦也可以報稅。如此大刀闊斧的電子報稅「改革」是源於一位網民發起了「報稅軟體難用到爆炸」提案,獲超過5000位民眾連署。而該網民正正是用戶體驗設計專家(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卓致遠,其後相關政府部門就邀請了他以「公私協作」的形式(即與民間合作)參與「改革」──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連續四個月舉辦了超過30場協作會議和3個工作坊,再將新介面的雛形交給承包商製作。

行政院此舉無疑展現出台灣政府改善電子服務的決心。不過,「改革」的進程並不容易,卓致遠指出,過往政府部門不習慣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式做事之外,民間提出的新方案和意見難以進入體制。

設計思考即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出發,在各種議題上尋求創新解決方案。

負責網絡報稅的國稅組設計師葉坤銘初時曾表示:「我要怎麼拿這些東西(創新想法)去跟上級報告?」,但經過多次協作會議,相關政府人員才意識和理解到設計與制定政策、平時工作的流程不一,開始調整報告內容。

林鄭政府首份財政預算大手筆在創科領域投放500億元,顯示政府對該方面發展落後的焦慮。(資料圖片)

反觀香港,香港政府制度官僚,為創科發展造成極大阻力。公務員體系表面上理性、高效,惟其因循守舊,強調權責自上而下傳遞,難以革新,更遑論吸納民間意見。

縱然不同政策都設有諮詢環節,但民間聲音最終較難進入政府。由於從諮詢起,到相關部門就政策作研究,再草擬方案交到立法會討論、表決、申請撥款,耗時動輒幾年,民間意見在過程中必會遭不同部門改動,最後的方案或會與最初的意見截然不同;而該措施、政策若牽涉地區規劃,必須再交上區議會討論和表決,花的時間只會更多。

對創科政策而言,政策最終落實,早已經落後競爭對手;政府須思考如何從官僚制度中縮短程序,可採用公私營合作形式,資助和下放執行權予私人企業建設智慧城市基建,惟保留政策主導權,摒棄舊有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