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創科業急需專才 非單靠輸入人才就能拆解困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消息指,政府最快於今年暑假推出全新的輸入創科專才計劃,加快香港創科發展。縮短輸入創科專才的審批時間固然是好事,但此舉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創科專才來港發展,仍然是一大疑問。現時香港創科前景不明朗,成為吸納人才最大的阻力,政府須正視產業內生的阻力,解決問題的核心。

創新及科技局2017/18年度整體預算開支約為1.782億元。(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香港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生物科技等創科發展,急需創科人才,但本地人才難短期內難以應付市場需求。《星島日報》報道,創新及科技局將牽頭與保安局及入境處合作,最快於暑假推出全新的輸入創科專才計劃,計劃須由企業提出申請,也可同步申請輸入多名專才。申請會由入境處新成立的專責小組負責,按申請公司的業務創意、發展潛力及帶來經濟效益等作審批,企業須證明創科專才擔任的職位不能輕易覓得本地人擔任,亦非最基層職位,補替港創科發展缺乏的創科技能、知識和經驗。

創科前景不明 須認清問題所在

現時入境處已有三個計劃吸引海內外來港就業,包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去年一共批出了52,744宗申請。新計劃希望加快至少於四星期完成審批,但其實現時以一般就業政策申請來港工作,遞交的文件齊全的話,亦只需四星期完成審批。加快審批輸入創科專固然是好事, 但若不大幅削減審批時間,恐怕難以立竿見影,紓解人才不足之困。

況且,長遠而言,單靠縮短審批時間,難以吸引創科人才。缺少人才只是問題的表象,惟香港創科發展前景不明朗才是難以吸人才或本地學生選讀相關學科的主因;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創科發展就無從談起。政府在吸引外來人才之餘,更要改善營商環境、強化新技術的應用層面,多管齊下。

有傳媒引述消息指,當局擬於暑假推出全新的「輸入創科專才計劃」。(資料圖片)

須對症下藥 強化技術應用

政府雖推出了多項支援創科發展的措施,例如向創科基金增加注資,但企業成功研發了新科技、新產品又如何?成果難以「落戶」於市場,欠缺應用層面、測試去改善產品和科技,令技術進步緩慢。所謂的「市場」,實指私人市場和公共層面,而當中公共層面的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推廣新科技予市民最好的途徑。可惜的是,單單落實一個措施就需要數年的時間,須經過冗長的討論和撥款程序,以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為例,政府於去年提出安裝400支智慧燈柱收集實時數據,但首50支預計要在明年年中才可陸續啟用,換言之要花至少三年才可完成整個計劃。科技一日千里,三年後再檢討技術恐怕已經太遲了,故有不少企業都因此而卻步,不再期待自己的技術能應用於公共層面。

楊偉雄表示,期望博士專才庫能鼓勵及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創科行業。(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企業對公共應用層面「失去信心」後,投向私人市場是否其中一條出路呢?對於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也許是條出路,由於生物科技這個行業相對於人工智能較為新興,而且技術、產品未見成熟,即使企業規模不大,單靠產品的獨特性相對也容易突圍而出;否則一般而言,轉投私人市場只會面對更多競爭對手(來自其他國家),能出口技術、將產品應用的機會亦不多。

輸入專才計劃的確提供了誘因予海內外的創科專才來港發展,但治標不治本,無助企業面對以上兩難的情況,而兩難的狀況正正窒礙了香港的創科發展,前景自然不明朗。試問創科前路茫茫又如何吸引到專才來發展呢?政府須對症下藥,紓解「應用難,進步難」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