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街頭聚集成「問題」 源於缺閒暇配套 容海恩不應挑族群矛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容海恩近日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批評外傭假日佔用街頭、行人天橋,天橋底和公園等地方。她將外傭假日聚集視為「問題」,背後的思維是,此等行為是不當的,並有損市容。然而,香港有近38萬外傭,商場、商戶總不能滿足她們所有活動,戶外聚會是相當合理的結果。政府可以安排更多場所方便外傭使用,但既然香港人聘請她們來工作,只要不涉及違法及過份滋擾他人,好應接納她們戶外聚會的需要。

本港現時有近38萬名外傭,每逢周日,他們都喜愛與同鄉及朋友們在公園等戶外地方聚舊。(資料圖片)

其實,容海恩的質疑不是新鮮事。早在1990年代初,外傭街頭聚集早已挑起爭論。長年研究本地外傭議題的學者Nicole Constable在《Maid to Order in Hong Kong》一書記載,在1992、1993年,香港置地建議周日取消早年它們有份爭取的遮打道行人專用區。公司當時稱菲傭聚集會引起各樣環境問題和不當活動,而且持續收到商戶投訴。公司一度建議外傭改到地下停車場聚會。後來,爭議漸漸淡化,行人專用區和菲傭聚會延續至今。港府為了回應外傭戶外聚會,在1994年推出外傭中心計劃,安排一個永久場所及港九共六間學校於周末借出校舍給外傭舉辦活動。

廿多年過去,外傭人數由約12萬升至今天的38萬,但港府廿多年來就沒有再考慮更多地方應付新增外傭的配套需要。再者,稍有常識的人也知道,場所容納的人有限,位置不夠方便,加上有傳媒數年前訪問名單上的學校,部份回覆不會借出場地,顯示計劃反應欠佳。人口增加但配套落後,衍生出容海恩表述的「問題已持續多年並有惡化趨勢」。

+7

退後一步想,外傭不是一群單純勞動的「動物」,她們來港打工,需要休息和社交,網上相聚不能代替實際面對面的交流,假日相聚的空間是合理的需求。更根本是,香港現有的公園和康樂設施,未能滿足她們。可以設想,她們去圖書館,但缺乏多國語言書籍,去商場,只有快餐店或者適合聊天。事實上,不少外傭跟香港人一樣,會到郊野公園遊樂,或者到球場練習排球。即使到公園,付錢到樓上私人聚會,也不能容納所有傭工。人口增多,佔用的公共地方也增加。

當然,外傭要守本地法規,例如不可露天煮食、無牌販賣、發出噪音、亂拋垃圾、在禁煙區吸煙、阻塞公眾通道等,執法單位如果發現他們違規,應與本地人一視同仁。這需要執法人員勸導和巡邏。衞生和環境部門也可鼓勵她們惜物減廢,減少清潔工人負擔。此外,政府部門、外傭團體、私人屋苑、學校及其他社區組織可以商討,能否開放更多地區學校、社區會堂給外傭聚會,以及協辦更多適合她們的節目,鼓勵她們使用場所,給她們更多舉行活動的地方。

如果外傭假日戶外聚集是個問題,問題的核心是為何香港一直沒有好好規劃合適空間,方便她們假日消遣。政府估計隨着人口老化,外傭需求與日俱增,直至科技和其他支援措施也取代人手。倘若一切不變,她們聚集街頭的情況只會愈來愈普遍。政府和本地人要認同她們需要社交活動,更不能輕率怪罪於她們霸佔通道,把中環、銅鑼灣、旺角,而是合力探討更理想的空間規劃,促進本地和外傭社群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