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失衡 男性覓伴侶卻無「客觀」優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統計處昨日(27日)公布了《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8年版)》,其中一大着眼點是男女人口差距持續擴大。不計算外傭在內,男女比例由2016年每1,000名女性相對925名男性,下降至2017年的921名。女性人口比例上升的現象已持續多年,對港人而言已是熟知的事。部分人將此現象解讀為「陰盛陽衰」,認為港男在「數據上」有客觀優勢更易找覓伴侶。然而假若比照不同數據,不難發現這只是一個誤會。

本港女多男少,統計處資料顯示,2016年本港每1000名女士有925名男士。(資料圖片)

香港女性比例確實在上升,但造成這情況的卻非自然原因。以2016年統計所得數字,在香港出生的男性有225.4萬人,女性則為218.7萬人,即每1,000名女性相對1,031名男性(2011年為1,000比1,022),可見香港自然增長上男性比女性更快。事實上,香港整體女性比男性多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來自於移民的人口結構。2016年出生於中國內地、澳門、台灣中的香港人口中,女性為129.4萬,男性則為97.7萬,即每1,000名女性相對只有僅755名男性,比起2011年的比例(1,000比801)女性更多。

統計處報告中也指出,女性比例上升的其中一大因素是,過去有大量中國出生女子持單程證來港。按統計處所述,1996年最極端時,單程證來港者中每1,000名女性相對就只有493名男性,接近2比1;即便2017年時,情況稍「平衡」,每1,000名女性相對仍只有681名男性。從此可見,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關鍵是單程證來港人士。

不少人誤以為香港女性較多,代表男性容觀而言更易找覓伴侶。但持單程證來港女性,不少是已與港男結婚;這意味雖然香港女性較多,但未必就代表未結婚女性比男性多。2017年時,從未結婚的男性為94.9萬人,而女性只有91.3萬人(數字不包括外傭),亦即是每1,000名從未結婚女性,就有1,039名從未結婚男性。從年齡組別細看,25至29歲及30至34歲兩組比較接近一般結婚年齡(兩組佔整體初婚總數的67.7%),但兩組中男性從未結婚者亦比女性為多。

簡而言之,港男在尋覓伴侶上存在「客觀優勢」的講法,其實並不「客觀」,只是過份簡單地解讀數據。當然,能否順利結婚包括眾多原因,並不能一概而論指和人口比例有必然關係。但是,香港出生的男性長期比女性要多,客觀而言表示有部分具結婚意欲的男性,即使未能在本地尋覓到伴侶,也會選擇跨境婚姻(尤其是與內地)。故此,雖然中港跨境結婚數字歷年有下降趨勢,但人口數據反映其很可能有一定需求。

伴隨着跨境婚姻,就自然會有申請單程證來港的人。雖然香港不少人擔心單程證每日配額150人會令香港不勝負荷,但單程證大部分的來源卻來自於中港跨境婚姻,難以一刀切全盤否定而「落閘」。更合理的方法是香港政府應更積極爭取跨境婚姻可於內地團聚的方案。現時跨境結婚的港人,在制度上沒有方法回內地定居落戶,變相被迫只能依靠香港作團聚地點。但假若港人能有方法到內地定居,自然能減輕香港的人口壓力。

【01倡議】香港須全面主導單程證審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