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面罩禁令看似公平 難掩歧視伊斯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深夜,瑞典發生騷亂,蒙面犯事者點燃過百輛汽車及與警方衝突,事後逃往土耳其。雖然未知蒙面者真實身分,但右翼團體已率先指控其為穆斯林。近年歐洲面對大量來自中東的穆斯林移民。伊斯蘭文化在歐洲的影響力漸漸擴大,同時亦帶來巨大的文化衝突。歐洲奉行文化多元主義,表面上不會像美國一樣,公然針對伊斯蘭;然而,伊斯蘭文化與歐洲主流文化的差異畢竟太大,歐洲人似乎難以避免地浮現出對伊斯蘭的偏見,加上接二連三由穆斯林引發的恐怖襲擊,於是釀成了近年歐洲各國禁止伊斯蘭婦女配戴面罩的風潮。但歸根究柢,禁止面罩其實無助於預防恐怖活動,還有可能漸漸變質成為對伊斯蘭的文化歧視,值得歐洲各國所深思。

新生效的「布卡禁令」作為移民計劃的一部分,規定從髮際線到下巴的臉部必須露在外面,禁止穿戴布卡、尼卡伯一類的穆斯林頭巾、罩袍。(路透社)

現時全面禁止在公眾地方配戴面罩的歐洲國家包括法國、比利時、丹麥和奧地利等,這些國家一致認為面罩會令執法人員無法辨認人臉,製造保安漏洞,增加國家遭恐怖襲擊的機會。然而,只禁止穆斯林婦女配戴面罩聽起來有違歐洲文化多元的精神,於是這些國家在立法時會指定所有人都不能在公眾地方配戴任何遮掩面容的東西,包括面罩、面具、頭套等。這乍聽起來非常公允,並非歧視伊斯蘭,但仔細啄磨當中細節,其實不過是「自圓其說」、免招人話柄罷了。

國家安全當然重要,防止恐怖活動絕對是出師有名的理由,但在現實上,禁止面罩其實難以有效預防恐怖活動。首先,完全禁止所有「能遮掩面容的東西」在執行上就有困難。去年剛引入禁止面罩法例的奧地利,執法人員就曾經拘捕過穿着人偶衣服的扮演者、因天氣寒冷而配戴面罩(非伊斯蘭樣式)的人等。這些人明顯有充分的理由配戴遮掩面容的東西,最終執法當局也放棄提告;此外,奧地利官方也提出萬聖節的角色扮演不會干犯法例。萬聖節是歐洲傳統節日,在當日戴南瓜面罩得以豁免,然而伊斯蘭信徒卻不能配戴其傳統面罩,似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嫌,亦反映了法律本身以安全為由的偽善。

+5

平情而論,一個人立心要進行恐怖襲擊,可以以其他被認為「合理」的方法行事,例如他可以於萬聖節借機行事,也可以在遊客區裝穿戴人偶衣服,甚至簡單地配戴覆蓋面積較廣的口罩。再者,即使不配戴任何面罩,犯事者也可以通過化妝等方法改變容貌,根本難以分清真偽。這些情況防不勝防,依靠禁止面罩的法律,也難以保證安全。當然,執法者應該有權要求配有面罩的人展示其面容,配戴面罩的穆斯林婦女也不應拒絕;但在一般情況,根本無必要完全禁止。

禁止面罩未必能保證國家安全,又有文化歧視之嫌,可能成為一種公然歧視穆斯林的法例,值得歐洲人所深思。早前,英國前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竟還公然嘲諷配戴伊斯蘭傳統面罩的婦女像郵筒(letter boxes)和銀行劫匪(bank robbers),可見問題之嚴重。但正如英國史上最年青首相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告誡他的英國同胞說,不要因為自己早已不是外來人,而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外來人。當今的歐洲人面對外來文化,應該互相理解,而非繼續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