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正確成傳染病 扭轉觀念須從制度着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當代社會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其文章和言論的遣詞用字,必須符合「政治正確」的規範,以免冒犯他人。過去,不少政客因言論不慎,掀起政治風波,小則烏紗不保,大則對簿公堂,被控「歧視」,情況一如素來口沒遮攔的英國前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因形容穿伊斯蘭罩袍(burqa)的女性看起來像「信箱」和「搶劫犯」,被指是煽動「伊斯蘭恐懼症」,惹起民眾公憤。
在人類歷史中,由無知和自負所衍生的歧視和偏見,到當代仍未徹底解決,無法達致人人生而「平等」的最高價值。可是,當大眾的政治視野被大量政治正確的爭論所分散,不但會令政治議題失去應有的聚焦,也無助找出人們潛意識地說出政治不正確言論的原因。

在家用版中,為了「政治正確」,CAPCOM將黑人Max改成白人。(CAPCOM)

堅持政治正確是扶植公義 還是自尊作祟?

政治正確一詞,原指是避免使用帶有冒犯或歧視字眼,來描述社會的弱勢群體。理論上,對於堅持政治正確的人來說,人類在社會互動中有其內在反射性,自身的價值觀和觀念等「想法」,是透過他們所做的事情來塑造和重塑。這種觀點是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人們受社會的話語構建影響,塑造出不同的價值判斷,而「話語理論」則是塑造了被稱為「政治正確」的文化形式。在語言影響思維下,堅持使用政治正確的詞彙,是通過對文化和話語的干預,實現和推進價值觀和身份地位改變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以往常用的字眼,因為帶有「歧視」和「貶義」,被大量直觀上比較「中性」的詞語所取代。例如,現今社會以肢體受限取代「殘廢」、藥物濫用者取代「道友」、性工作者取代「娼妓」,及身高受限取代「侏儒」等等,這都是透過選用相對中性的描述,來取代原本帶有負面意義的「歧視詞」,並希望通過語言能改變思維,令人們重塑對上述事物的觀念,刪掉社會中無意識的偏見,保護看待弱勢群體,扭轉一直存在着的偏見和歧視觀念,實現真正的「人人平等」。

這是維也納體育會的主場,可以見到他們的球迷掛上反對恐同的橫額,球會上下皆十分政治正確。(資料圖片)

不過,上述所引援的理據,在理念上並無不妥,但這種對話語的干預,卻惹來不少右翼人士口誅筆伐。反對政治正確的人認為,堅持使用「正確的」詞彙只是逃避問題,而語話規範化更會反過來打壓言論自由,成為強加於他人的言語霸權。臭名遠播的「大學炸彈客」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曾在其學術論文(正確來說應是恐怖主義宣言)——《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 It’s Future)中,以極度苛刻的字眼,對堅持政治正確的人作出近乎冷血的評擊。雖然引用卡辛斯基(應該是美國「土產」最高智力的恐怖分子)或不太「政治正確」,但其說法確實反映了不少種族主義者對政治正確的厭惡。

他指出,現代左派對政治正確的追求,是源於對自身所處群體的「自卑感」,情感上產生「低自尊、無力感、抑鬱傾向、失敗主義、內疚和自我仇恨」。在此心理構結下,人們才會對某些指定的詞語「過於敏感」,令本為沒有貶義的詞語,如「黑人」(negro)、「東方人」(oriental)和「殘障人士」(handicapped)等詞,變成政治禁忌。雖然論述忽視了歷史和文化脈絡對弱勢社群的心理影響,但不論是信奉政治正確的人,還是像卡辛斯基般的極端種族主義者,兩者僅觸及社會問題的表徵,沒有探討形成歧視和偏見的制度性原因。

特朗普在2015年6月把墨西哥移民稱作強姦犯及販毒者。(VCG)

政治不正確大有市場 扭轉歧視觀念須從制度着手

觀乎國外的政治氣候,從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刻,已說明政治不正確的言論確實大有市場。問題是為何一名打破所有政治禁忌、大放厥辭的地產商人,可受近半美國人所擁戴。《紐約時報》曾有一篇文章,歸納了特朗普過去的種族歧視言論,例如「墨西哥移民是罪犯和強姦犯」、「來自海地的移民都有愛滋病」、「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人生活在地獄裏」,從這些言論來看,特朗普根本與種族主義者無異。

要了解為何眾多美國民眾會支持政治不正確的領袖,須從過去數十年民主、共和兩黨的失敗說起。全球化和自動化(特別是工序外判和產業空洞化)對基層市民的經濟影響,坊間已有不少着作有所探討,在此不贅。不過,在後全球化的年代,負面影響陸續浮現,過去未能享受經濟成果的民眾,對建制的不滿和無力感已積累多年。對於他們來說,其政治立場只是根據主觀認知作出判斷(即大量移民湧入,拉低工資、侵吞福利等),而非翻開學術期刊,一窺究竟。

既然不論共和、民主兩黨執政,都無法扭轉美國積累多年的社會問題,倒不如轉為支持局外人。相信絕大多數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在理性上都知道不是所有「墨西哥移民是罪犯和強姦犯」,但此類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卻令不少對建制大失所望的民眾產生共鳴(至少亦可發洩不滿),才改以支持局外人,一求變革。換句話,不是特朗普有任何過人之處,而是「時勢造英雄」。政治不正確或許暗示着虛無時代即將降臨,人們對傳統建制派能解決社會問題,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改而支持民粹領袖,宣洩對現實的無奈和不滿。

平情而論,政治不正確言論受到擁戴,是後全球化年代所浮現出來的表徵,不單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各國皆須正視的政治反撲。即使有天政府立法,全面規範民眾不能使用帶有歧視意義的字詞,擁戴政治不正確的結構成因依然存在。英國逾半民眾支持離開歐盟,原因離不開移民和經濟成果分配不均,約翰遜以「搶劫犯」形容信奉伊斯蘭教的女士,確實有所冒犯,但在爭論他應否為此引咎辭職時,亦不應忽視其確言論的誘發點,及其背後的制度缺失,將目光置於底因,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