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券】視光師申領金額封頂僅治標 聚焦基層醫療政策方為關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食衞局在本周一(3 月 11 日)公布長者醫療券檢討報告,公眾焦點集中於限制視光師申報金額,以及知悉投訴個案。視光師業界的確存在害群之馬,迫使政府加強規管。不過,各項醫療服務也持續出現騙案,政府不能「大細超」,放過其他醫護界別的不良分子。更重要的是,醫療券是推動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政府既然延續實行醫療券,必須好好銜接其他服務,例如日後的地區康健中心,增加用於預防護理服務。

長者醫療券檢討報告公布。(羅君豪攝)

打擊濫用個案 不能只針對視光師

醫療券濫用個案屢揭不止,對計劃有深遠影響。第一,長者一次過耗盡戶口餘額,就無法使用其他服務,醫療券無法滿足長期預防疾病和控制慢性病的功能,億計公帑不能善用。第二,醫療券無法持續分流長者到私人市場,基層長者缺乏醫療券支援,只能回到公立門診和醫院,不能舒緩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第三,濫用個案會傷害長者以至大眾與醫護人員的信任。

由於近年第I部分註冊視光師的的申報醫療券總金額及每宗申報金額中位數顯著上升,加上屢次被揭有業內人士濫用款項,政府專門為視光師設補助上限,視光師不滿政府只針對他們「祭旗」,令視光師成為檢討報告的焦點。

跟西醫、中醫和物理治療等服務不同,病人不會經常向視光師求診,但驗眼和更換眼鏡所費不菲,外界預期單次收費會較高。即使如此,食衞局的數據顯示,視光師申報額高得不符常理,有不當使用醫療券之嫌。例如截至去年底,4,000 至 5,000 元交易宗數共有逾 3.5 萬宗,有 76% 來自視光師,比例遠高於同樣普遍認為收費較貴的牙醫。去年共有 655 位視光師申報醫療券,當中 92%(614 位)曾有一宗超過 4,000 元 的申領額。若以申報金額來計,視光師一個界別就佔全部提供者 27%,甚為誇張。在 2015 至 2018 年,衞生署共接獲 46 宗有關申領醫療券的視光師投訴,是比例最高的行業。

衞生署助理署長(長者健康服務)李敏碧醫生表示,監察長者醫療券的做法是風險為本。(羅君豪攝)

身體健康包括眼部健康,良好視力有助市民參與社會。政府在 2012 年起納入視光師為醫療券服務提供者,是回應長者的訴求和醫療券中期檢討的建議,但至今投訴不斷,政府必須正視。

再者,無可否認,不是每位長者也懂得貨比三家,有家人提醒消費精明,並知悉單次大額使用醫療券的後果。因此,政府必須協助長者分配醫療券用途。如今政府為眼科服務開支設限,大方向值得支持。

如今規定長者每兩年不能用多於 2,000 元醫療券金額配眼鏡,值得嘗試。參考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診所資料,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收費 650 元,政府公布收費中位數為 350 元,長者另加一千元左右購買眼鏡,限額也算合理。

更進一步,政府應與視光師界別磋商,訂立參考收費,這至少對部分曉得格價的長者有用,免墮收費陷阱,重建公眾和業界的信任。

當然,哄騙個案也在中醫、西醫、牙醫出現,例如慫恿病人買貴價海味和貴價洗牙,政府應該全面打擊所有不良分子,尤其是主動巡查和鼓勵長者投訴,不應單單針對視光師,給予外界對其他醫療界別「放軟手腳」的觀感。

+3

推廣基層醫療 勿光靠醫療券

除了執行情況外,醫療券的原則亦須迫切檢討。醫療券是推廣基層醫療的主要措施,原意是鼓勵長者使用社區私營基層醫療服務,令長者使用預防性護理服務,減輕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的負擔。

然而,一直以來,多數長者仍然使用醫療券來治療諸如傷風感冒的一般疾病,食衞局也承認,預防和管理慢性病不是病人使用醫療券的重點,例如高血壓、血糖不正常等病徵。除非醫生在診症期間留意長者身體變化,否則有很大機錯失發現疾病的時機,增加日後公營醫院的負擔。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稱,期望日後運作的地區康健中心和長者地區外展隊伍,能夠推廣基層醫療,屆時醫療券將能更配合基層醫療服務,可謂用得其所。不過,現時長者病人已習慣由醫生診症,地區康健中心卻特意不設醫生駐診,而是利用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注提供疾病護理及支援服務。長者未必一時間適應新的健康護理方法,政府需要多加宣傳,才可為公立醫院和門診分擔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