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逝世30周年 兩個「胡耀邦」的碰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4月15日是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30周年的日子,在中國當代史中,其逝世無疑是個重要節點,因它直接引發後來以悲劇收場的「六四事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中國改革開放的走向。胡耀邦是外界在認識中國當代政治時、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人物;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對內地和香港來說,兩地對他的了解卻是截然不同。

1987年:胡耀邦因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下台,胡耀邦因何慘遭罷黜眾說紛紜。(VCG)

無論在官場還是民間,胡耀邦都留下廣泛讚譽,這與他的歷史功績息息相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胡耀邦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以及「改革開放」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協助中國從文革廢墟中重新出發。站在國計民生的立場而言,其功績值得肯定。不幸的是,在處理學潮和改革問題上,胡耀邦被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最終在1987年遭中共元老罷黜。

從歷史的脈絡看,中共自1940年代延安整風起,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執行力的列寧式政黨,重視鐵一般的紀律。胡耀邦卻在文革後推動「撥亂反正」時,展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關懷,對知識分子寬容,不喜歡「整人」,這也是他當年被迫下台後,很多人(包括香港人)深感同情、甚至忿忿不平的原因。而因其逝世而觸發的「六四事件」,更是香港人心中一個遲遲未解的結。

港人參與六四晚會,從未停止呼籲結束一黨專政,並沒有招來中央或港府的批評、打壓。(羅國輝攝)

另一方面,基於「六四」因素,中共對胡耀邦的評價極為謹慎,他的名字甚至一度成為政治禁忌。近年官方對胡耀邦逐步「脫敏」,例如在2015年舉行的「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讚揚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和開創建立了不朽功勳」。可是,鑑於這位歷史人物涉及官方堅決抵制的「自由化」思潮,加上他早已被鐫刻在人們對「六四」的記憶中,中共的官方話語仍然避免觸及胡耀邦被迫下台的歷史,避談他與自由化思潮的關係。

官方與民間(尤其是香港)對胡耀邦的不同理解,多少給人「平行時空」的感覺。中共目前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它因此強調胡耀邦「貢獻人民」的一面,不願多談「自由化」之類的意識形態紛爭;唯對香港人來說,他們對胡耀邦的認識,根本無法與「六四」截然兩分。可以說,內地官方和香港對胡耀邦的理解,是兩個「胡耀邦」的碰撞。

如今30年已過,我們認為繼承胡耀邦遺產的最佳方式,莫過於珍視其待人寬容的精神,包括對待自由派知識分子。無可否認,知識分子有其不足──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慣於紙上談兵,對現實社會未必有深刻認識,遑論提出解決辦法。

縱然如此,這絕不代表自由派知識分子可被粗暴地被定位為站在中共對立面。如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被視為「六四」導火線的「胡耀邦」三字亦不再是禁忌,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理應更加自信,以更寬容的精神,肯定當年參加民運的學生的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