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初選】民主黨百年挑戰:2020年的抉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美國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正式宣布參選總統後,民主黨的初選候選人已增至20人,其人數之多,競爭之烈,歷史罕見。此20人當中,大體可分為與克林頓、奧巴馬一脈相承的中間派「新民主黨人」(New Democrats),以及近年急速冒升的進步主義者。雙方內政外交、政經立場迥異,黨內的競爭亦愈見激烈。上屆初選前國務卿希拉里與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為雙方支持者留下的嫌隙猶在,去年中期選舉晉身國會的史上最年輕眾議員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及首位女穆斯林眾議員奧馬爾(Ilhan Omar),又屢次與黨內領袖如佩洛西(Nancy Pelosi)爆發衝突,令人憂慮兩派會否因分裂而再次把白宮寶座拱手讓人。

首個全民政黨 南北戰爭陷分裂

美國民主黨於1820年代組成,至今近二百年歷史,為全球最悠久的政黨。如今民粹風潮方興未艾,民主價值遭遇挑戰,令政黨政治面對分崩離析的新挑戰。而此前二百年,民主黨亦多次因應國家發展的軌跡,面臨過多次危機及以多次的轉型作回應。這個百年老店能否再作出順應歷史形勢再次轉型,明年的總統大選將成為該黨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

1828年,總統候選人積克遜(Andrew Jackson)一手創立民主黨,改組自美國開國先賢、《獨立宣言》起草者、第三任總統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的民主共和黨。這位今天仍印在20元美鈔上的積克遜,為首名開放大量白人成年男子普選權後選出的全民總統,其權力之大,聲望之隆,可想而知。連政敵嘲笑他的諢號「笨驢」(Jackass),都逐漸變成了民主黨半官方的驢子標誌。其時的民主黨,又被稱作「積克遜黨」。

1837年的政治諷刺漫畫中,積克遜騎在驢子上,正是取笑積克遜的諢號「笨驢」(Jackass)。維基百科

積克遜借助了基層選票入主白宮,反對大銀行家,被指有強烈民粹傾向。其又繼承傑弗遜的重農主義,反對北方的重商主義,因而得到以農為本的南州鄉郊支持。由於民主黨人在南州的支持,其於奴隸制的廢留問題中陷入嚴重分裂。就算到南北戰爭後,南州民主黨人仍為黨內的一大派系,其在當地的影響力超過百年,直至1960年代才開始被共和黨慢慢蠶食。

羅斯福倡新政 奠福利國家體系

不過民主黨的全國支持度卻因內戰而大打折扣,南北戰爭後的過半個世紀,該黨僅出產過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及威爾遜(Woodrow Wilson)兩名總統。共和黨獨大的局面在小羅斯福(Frank D. Roosevelt)1932年當選才逆轉過來。羅斯福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後,國家經濟破落時上台。其任內推行「新政」(New Deal)改革,推行全民社保、投資國內基建、嚴格監管金融業,甚有當時史太林推行計劃經濟的蘇聯影子。羅斯福因而亦被指控為「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然而其國內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外又領導對納粹德國及日本的戰爭,最終任內病死的傳奇故事,亦令其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羅斯福身後數十年,不論共和、民主黨籍的總統,都依從羅斯福「新政」政策,而民主黨自此亦執掌眾議院逾四十年之久。直至1960年代美國深陷越戰泥沼,國內反戰運動席捲全國,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亦愈演愈烈,國內種族矛盾尖銳,社會處於南北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撕裂,連民主黨籍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也被刺殺。而面對此歷史關口,甘迺迪繼任人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除提出「大社會」(Great Society)政策,擴大社福政策,確立了「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外,又毅然簽署了《民權法案》,結束廢奴後仍維持逾百年的種族隔離政策。

小羅斯福在1941年國情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Getty Images)

約翰遜此舉自然令盤踞南州逾世紀的南州民主黨人不滿,也引起黨內分裂。1968年阿拉巴馬州州長華萊士(George C. Wallace)便脫黨參選總統,將民主黨選票一分為二,而八年前曾敗予甘迺迪飲恨的共和黨候選人尼克遜(Richard Nixon),則採取了「南進政策」(Southern Strategy),成功打進了南州的民主黨票倉而當選。自此共和黨漸漸右轉,成為保守主義的大本營,而民主黨則成了代表少數族裔及自由派的政黨。

新民主黨路線 金融海嘯現危機

此後共和黨於80年代列根治下一直向右靠攏,塑成了今天支持自由貿易、反對政府干預市場、社會立場採取保守主義的路線,而面對當時全球刮起的新自由主義風潮,民主黨也漸轉趨中,克林頓的「新民主黨人」路線,便是與列根主義大同小異,同樣支持自由市場及全球化,放寬金融業監管的中間路線。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擊了美國經濟,奧巴馬雖然帶着「改變」上台,但在政策上沒有作出跟前兩任克林頓、小布殊不同的大轉向。克林頓妻子希拉里在2016年參選總統,又聲言會延續奧巴馬政策,加深其一切如舊的建制形象。

相反特朗普以反建制的形象出選,矢言推翻幾乎奧巴馬的所有政策,如奧巴馬醫保、伊朗核協議、巴黎氣候協議等,又聲言會退出所有不利美國的貿易協議,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完全跟共和黨的支持自由貿易的立場完全相反。特朗普又不斷鼓動白人至上主義、民族主義情緒,將整個共和黨再向右移。而共和黨此次轉型,亦成功打進了在全球化下利益受損的「鐵鏽地帶」(Rust Belt)白人工人階級的票倉。相反,民主黨低估了美國人求變的渴望,派出了建制形象深入民心的希拉里而招致敗選。

希拉里和桑德斯競逐2016年民主黨總統提名,為「新民主黨人」首次受到本處於邊緣位置的進步主義者嚴峻,此後進步主義者聲勢不斷壯大。(路透社)

面對民主黨幾乎欽點希拉里之局,黨內進步主義者曾聯署要求其派系旗手的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出選,卻遭婉拒。知名度比沃倫較低桑德斯最終擔此重任,卻意外地在參選中勢如破竹,短短半年間人氣急升,甚至一度威脅希拉里。其所創下的聲勢又在去年的中期選舉助一眾進步主義候選人當選。該批年輕議員因反對代表建制的佩洛西再度擔任眾議院院長而生下嫌隙,當中以科爾特斯為首提出應對氣候危機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又被佩洛西多次公開挪揄。雙方針鋒相對,黨內的路線之爭愈加明顯。

 重拾建黨精神 歷史關口的抉擇

科爾特斯提出的「綠色新政」明顯是承襲自羅斯福1930年代提出的「新政」,以加強投資國內的基建設施,全面改造美國的經濟結構以及社會面貌,以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化,無疑是極具野心。而跟羅斯福同樣被指控為「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也主張羅斯福提出「四大自由」中的「免於匱乏的自由」,認為維持最低生活保障的「經濟權利」是基本人權,又提出在約翰遜的聯邦醫療保險的基礎上,落實全民醫保制度。桑德斯的由採取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競選策略,以小額損款力抗大財團的巨額損助,其民粹作風,恰如1820年代的「積克遜黨」精神。

雖然桑德斯從未正式加入民主黨,亦因此被希拉里支持者及民主黨領導層批評,不過其政綱到競選模式中,歷任民主黨總統積克遜、羅斯福、約翰遜的身影卻處處可見。至於在民調中與桑德斯並駕齊驅,同樣遙遙領先的拜登,其人氣大半承襲自民主黨人對奧巴馬八年任期的懷舊情結。拜登代表着自90年代起克林頓、奧巴馬、希拉里、佩洛西等「新民主黨人」路線,甫出選已處處維護商界利益,擺明要與桑德斯為首的進步主義路線唱對台戲。

拜登被視為延續黨內精英克林頓、奧巴馬、希拉里、佩洛西等新自由主義路線,甫出選而處處維護商界利益。(Getty Images)

上屆共和黨初選有17名候選人,人數之多已經是歷史罕見,最終以特朗普挾着民粹怒火,撃敗代表黨內建制,小布殊之弟傑布布殊(Jeb Bush),已令共和黨轉型為一個行經濟民族主義、赤裸裸的代表白人利益的民粹政黨。今次民主黨初選的候選人有20名,比上屆共和黨有增無減,足見在今天民粹高漲,政黨失效的時刻,正是國家需作出改變的轉捩點。現時各方人馬湧現爭總統提名權,亦是要爭取主導國家未來方向的鑰匙。

當1929年經濟大蕭條後,羅斯福的「新政」徹底改寫了美國的經社面貌,以及往後數十年的政治格局。而美國經濟遭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重擊後雖然已步入復蘇,人民再渴望求變的呼聲卻有增無減。民主黨有否昔日的羅斯福的意志和承擔,為朝着腐敗及衰落的方向力挽狂瀾,改寫美國的國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