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出現造謠帳戶 社會須警惕不實資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8月19日),Twitter和Facebook兩大社交平台關閉多個不實用戶,指其在香港這次反政府風波中製造混亂。事件無疑再一次提醒社會,須謹慎地辨別我們接受及傳播的消息,警惕「後真相」的趨勢。

周一(8月19日),Twitter在官方網誌表示,發現一批帳號主要散播關於香港示威的不實消息,試圖刻意及針對性地在香港煽動不和,包括貶損香港抗議活動的正當性和政治立場。對此,Twitter已封鎖有關行動共約20萬個帳戶中,最活躍的936個懷疑來自中國的惡意賬號,同時宣佈禁止國營媒體刊登廣告,強調制訂廣告政策時會考慮「傳媒自由與獨立性、股東架構、政治壓力等多項因素」,並會將這些帳號的信息及其發布內容做成共享數據包,開放下載,以幫助互聯網世界進一步學習和了解這種操縱輿論的手段。

Facebook的做法相似,同日公布已封鎖5個帳號、7個專頁及3個群組。當中有一個專頁有15,500人關注,而一個群組則最少有2,200人關注。Facebook網絡安全政策主管格萊赫(Nathaniel Gleicher)稱:「有關(針對香港示威)活動背後的人互相協調,並使用虛假帳戶來歪曲報道。」Facebook同時指出,有人以假帳戶去管理疑似傳媒專頁,在群組內發帖和分享不同內容,且將用戶連結至Facebook以外的網頁,當中部份已被Facebook的自動系統發現和停用。

不令人意外,這消息在內地引起網民和媒體的反彈,並登上微博的熱搜話題榜。從人民日報這樣的官媒到普通個人用戶都在質疑,Twitter、Facebook這樣做將言論自由置於何地?

各界必須明白,「言論自由」原指政府不應干涉個人的表達權利,但Twitter指出當前針對的情況是有組織地散布不實消息,情況截然不同。再者,即使是個別用戶也好,他們也應知道言論自由並非沒有界限,並不應該涉及誹謗中傷、猥褻、威脅暴力、煽動仇恨、歧視等。

即使是互聯網,也不是「法外之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封鎖歧視信息、刻意造謠的假帳戶等,乃合情合理之舉。正如內地2013年規定,網絡上誹謗信息若被點擊或瀏覽逾5,000次,或者轉發逾500次,可構成誹謗罪。在香港,關於誹謗的法例同樣適用於網上空間。

除了言論自由的管制問題,這次事件也提醒社會,須小心留意網上言論。六月以來的社會運動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渴求即時得到更多最新消息。但這種急切的心情一來往往容易讓網民未能查證資料,便迫不及待分享,比如早前傳出812機場關燈,便一度引起恐慌。換言之,我們每一個人也可能不知不覺間發放了假消息,令事實愈來愈難辨認。其實愈是在急切的時候,查證消息的功夫愈重要。眼看Twitter和Facebook掃除造謠帳戶,社會亦宜「見不賢而內自省」,抵住「後真相」趨勢的誘惑,做到以事論事,對紛亂的資訊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