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平台難解燃眉之急 政府終須回應社會訴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二(8月20日)宣布,將構建對話平台為香港局勢尋找出路,並會先接觸一些持類似建議的「有心人」,當中包括政商界、專業界別及大學校長等社會精英,協助籌備有關工作。社會各界若能放下成見,理性溝通,固然能促成社會復和、修補撕裂,但這種平台較有助收集民意,推動社會深層次改革;要解燃眉之急,化解社會當下分歧和矛盾,始終繫於政府願否明確回應合理訴求。

「有心人」公信力不足

在目前政治氣候下要促成跨界別群體有效溝通,對話平台的組成就必須獲得公眾信任,故其籌組骨幹須由具足夠公信力的社會賢達出任。據消息人士透露,特首將接觸曾提出構建類似對話平台的「有心人」,他們主要來自政商、專業界別、大學校長及宗教領袖等,包括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教大校長張仁良、浸大校長錢大康及天主教榮休主教湯漢等。

諸位賢達無疑為傳統社會菁英,於不同領域上的確地位斐然,理應獲社會一定尊重,但要化解當前的社會矛盾,此等人選具否足夠的公信力,倒是成疑。諸如上述兩位大學校長,均在近日與學生會面時觸礁,不少學生均不滿校長們的立場、甚至態度,錢大康更是在處理浸大學生會方仲賢被捕一事上受學生猛烈炮轟,而當大學校長連其校內學生均未能取信時,其信譽還足夠支撐跨越各界的對話平台嗎?至於唐英年有份參與更教人大惑不解,他的公信力早在當年參選特首所涉的僭建風波中蕩然無存,在修例風波中的立場更是與港府幾乎如出一徹,如全力支持政府粗暴修例,在8月仍反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試問此對話平台如何教反修例市民賦以信任 ?

林鄭月娥8月20日會見傳媒時,表示即將成立「對話平台」。(張浩維攝)

目前社會急須的是降溫,而降溫的最有效方法是回應社會的合理訴求。包括「01觀點」在內,各界已多次指出政府須從速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為社會頓時稍作「止血」。正如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亦在社交媒體上透露,曾獲政府中人邀請加入籌組對話平台,惟他拒絕,並認為政府如能即時回應社會五大訴求,根本無須另設溝通平台,而且若平台只是供政府作象徵式回應,只會適得其反,加深民眾不滿。

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左)、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中)、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右)都曾公開提出建構不同形式對話平台。

當連沈旭暉這種獲邀請加入籌備小組的學術界精英也質疑林鄭月娥之誠意,並擔心所謂的對話平台會成為「白手套」,問題之嚴峻不言而喻。再者,若不只一名熟諳民意的精英不願趟這「渾水」,那麼平台骨幹將會由較為離地的傳統賢達組成,有如重覆林鄭原本施政「離地」、不諳民意之弊病,難逃失敗之命運。

沈旭暉在facebook專頁表示,已經婉拒加入星期六有關設立對話平台的會議。

推動深層次改革、和解與特赦 三管齊下化解衝突

【逃犯條例】問責官員們,還想隱身寫網誌到何時?

虛假對話無用 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始為必要

「01觀點」明確指出,政府的改革措施不能和稀泥,不能像以往的公眾諮詢如「土地大辯論」般淪為「政治騷」。為社會降溫、提供改革土壤,政府就不能再迴避社會的合理訴求;若企圖以所謂開放的對話平台蒙混過關,無非是緣木求魚,甚至是繼續玩火,激化社會的不滿情緒。

故此,林鄭政府須即時成立有法定權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為6月以來的衝突查找成因,提出改善建議。與此同時,林鄭亦應為這個「對話平台」重新定位,將其討論焦點放置於社會的深層次改革,透過跨界別群體的討論共商對策,謀求出路。須知道修例風波的爆發與社會累積已久的深層次矛盾有關,要徹底癒合社會撕裂,社會亦有必要攜手走出困局。正如《香港01》具體倡議,應透過三個委員會同時解決燃眉之急及社會一直避而不談的種種結構性問題,即時檢討衝突成因、同時研究進行社會深層次改革,最後對衝突各方進行特赦、和解,三步實屬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