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的卡梅倫與梁振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中國人的智慧。對於已退下火線的從政者,「不謀其政」是一種謙遜表現,避免自恃「過來人」而指點江山。然而,總有些政客未能慎言慎行,甚至不知當前社會亂局,乃其在位謀政不善而造成。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周四(9月19日)出版回憶錄《For The Record》,回顧多年特別是2010年至2016年在任期間的點滴。從政者出版回憶錄,本屬平常,然而此際英國身陷脫歐困局,最高法院更在覆核現任首相約翰遜為硬脫歐而下令國會休會的決定,卡梅倫重返鎂光燈之下,結果可想而知。

卡梅倫:最不受歡迎政客

正如卡梅倫在社交平台上自言「過去三年,我相對少談政治」,他為了宣傳回憶錄而在9月16日接受電視台ITV專訪,乃其卸任三年以來首次重要訪問。其中,他承認對英國脫歐有責任,自言也受當前政局困擾,每天也在關注脫歐進展。然而,不論是其回憶錄或電視專訪,似乎都未能為他帶來掌聲。相反,有人形容他為「砸碎英國的人」,也有政治學者批評其回憶錄「沒有道歉,沒有贖罪,沒有勇氣」。

社會對卡梅倫的怨氣,從客觀數字更可見。根據YouGov最新民調,多達61%受訪者對他反感,評價正面的則只有16%,這組數字較三年前時的32%對34%,已經大幅惡化,更令他成為英國當前最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比起現任首相約翰遜、脫歐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等,更為不濟。

原因無他,就是卡梅倫在任內發起脫歐公投。公投本乃民主決策機制之一,然而卡梅倫之所以發起公投,是因為他未能擺平保守黨內疑歐派的勢力,欲借民意來穩住地位,則見自利。更重要的是,脫歐公投的安排草率,將此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議題簡化成脫歐或留歐的二元選擇,無視硬脫歐、軟脫歐等複雜多變的可能性。民眾在2016年或許被政客一時蒙蔽,但三年以來政治亂局未休,足讓他們看清真相。這亦說明了為何卡梅倫剛卸任時,仍有2個百分點的民意淨支持,但如今的淨反對高達45個百分點。

脫歐公投後,卡梅倫交出首相之位並離開西敏宮,三年來可算保持低調,大概也自知他給國民製造了極大麻煩;若非要了宣傳其回憶錄,也不會再跑出來爭取鎂光燈。相比之下,香港的梁振英堪稱另一極端。自2017年卸任特首後,他經常在社交平台指點江山,被嘲笑為網上KOL。本周四,他更首度點名批評教育局局長,情況變本加厲。

一名中學教師早前在網上發表仇警言論,惹來梁振英這位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招呼」,向其學校發公開信。教師因為政治爭議而失去專業操守,無疑是值得社會警惕之事,然而學校以至教育局都有其處理機制,我們理應信任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能按校本處理,及教育局會發揮其監察角色。而事實上,教育局已對涉事教師發信譴責。

梁振英:市民可到校園外抗議

梁振英對此事的處理不滿,乃其自由,然而他身為前特首,公開指控教育局局長「姑息養奸」,只怕不妥。他因教師發表仇警言論,而指控「教育是重災區,因為人沒有管好」,無疑是上綱上線,甚至有將政治鬥爭帶入學校之內之嫌。既然涉事教師已依機制處理,社會便應該還校園自主空間,讓師生不分「黃」「藍」,在校園中理性交流及求真。

這個夏天,香港經歷回歸以來最大的民怨爆發,並迅速演變成社會撕裂,不同立場的人互相鬥爭及衝突。歸根究柢,前屆政府亦難逃責任。梁振英在任內以鬥爭方式對待社會不同聲音,至政府換屆後,林鄭月娥以精英心態治港,未能撫平前朝遺留下來的社會矛盾,最終因為修例風波而全面爆發。在此風雨飄搖之際,梁振英沒有反躬自省,反在社交平台指手劃腳,不改其惹爭議的處事作風。他在批評教育局局長的言論中,更表示「關心教育的市民可否在真道書院外設連儂牆,表達憤慨?」,有如在間接動員群眾追擊涉事學校,無疑會加深社會撕裂。

香港千瘡百孔,政客不論在任或離任,能夠真正以這座城市的福祉為重,幫助社會撫平傷口,早日重新上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