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行山要環保 「山野無痕」無人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氣轉涼,秋高氣爽,相信不少市民早已選定路線計劃行山。不過欣賞美麗風景同時,也要注意保護郊野。環保團體「綠色力量」周日(3日)公布調查結果,發現7成受訪者曾在郊遊時製造垃圾。政府應從更多方面減少旅客對山徑的負擔,令外地旅客和本地市民均習慣將垃圾帶走,減少製造垃圾。

環保行山行多一步

環境局近年提倡「山野無痕」,但大部分市民其實未曾聽聞。今年10月,綠色力量針對過去1年內曾郊遊的16歲以上人士調查,在網上收集到377份有關香港郊野垃圾的問卷。受訪者中僅37%表示了解「山野無痕」意思,普遍受訪者表示不了解,40%表示未曾聽聞。

「山野無痕」意思不只希望行山市民妥善處理垃圾,其實還包括自備水樽、減少製造垃圾、尊重野生動物等。但調查發現7成受訪者參與行山活動時,每次均製造1至2件垃圾,其中紙巾、食物包裝、膠袋更是重災地區,分別68%、65%、47%受訪者幾乎逢行必棄。雖然垃圾不致流落山區,但始終難逃堆填命運。

市民對「山野無痕」普遍不認識,一方面可見愛護環境也是每位市民責任。另一方面也反映環境局宣傳不足,當局應聯同不同環保團體、行山團體合作,以活動形式,針對行山人士宣揚「山野無痕」概念,鼓勵市民除了自行帶走垃圾之外,還可以多走幾步,自行帶備可循環再用的毛巾、水樽,並以食物盒盛載食物,避免使用即棄物品,減少浪費。

獅子山是不少市民皆愛郊遊之地方。(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山野無痕」本地限定?

為鼓勵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自2017年12月15日起,漁護署移除郊野公園行山徑的垃圾桶,只保留露營地點、燒烤場,及郊野公園內鄰近村落的垃圾桶。而據綠色力量最新的調查顯示,會帶走紙巾、食物包裝及膠袋的受訪者佔整體4至6成,較2016年調查上升約1成,宣傳教育似乎初見成效。

不過,本地的宣傳教育對外地旅客難起作用。垃圾桶全部搬走後,有部分旅客不但沒帶走垃圾,反而將垃圾亂拋。今年3月至4月期間另一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曾實地調查山徑,沿途拾獲超過4000件垃圾,其中2成膠樽是簡體字包裝,更有遊人故意將垃圾塞入樹隙。塑膠不能降解,垃圾影響樹木生長,對山野的傷害難以復原。

在推廣本港行山徑同時,當局應注意旅客增加對環境做成的負擔。目前「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宣傳只針對本地市民,難以改變旅客行為。旅發局回應「綠惜地球」時,僅表示推廣綠色旅遊只以國際市場旅客為目標,並沒有特意在內地市場宣傳。愛護地球無分國界,旅發局應一視同仁,加強向內地旅客宣傳環保意識,例如在山徑豎立不同語言、字體的告示提醒旅客將垃圾帶走。

從根本而言,當局可考慮「垃圾桶」與「環保」雙管齊下。雖然目前有65%受訪者支持在郊遊地點移除垃圾桶,鼓勵源頭減廢的確可取,但針對外地旅客的宣傳難以一蹴而就。作為短期措施,漁護署仍可重新檢視在熱門山徑放置垃圾桶的可能,方便集中旅客垃圾。漁護署亦應考慮與食環署合作,針對亂拋垃圾加緊執法。

香港不少行山好去處,不只市民喜歡,也吸引外地人。(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山徑難持續執法

在執法方面,香港亂拋垃圾罰款$1,500,較各國刑罰為輕。例如日本隨地吐痰、亂拋垃圾者因應案情須罰款1,000至10,000日元(約港幣$280至$2,800不等),罰款額與香港相近,但涉事者卻有機會留有案底。在新加坡,亂拋垃圾初犯可判罰款300新加坡幣(約1,700港元),重犯者須掃街3至12小時。

法例從嚴雖能起阻嚇作用,但山徑漫長難以長期派員駐守巡邏,也難以「無死角」監控每位山徑使用者。當局最多只能以突擊巡邏形式執法,抽查行為不檢的山徑使用者。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始終要做好教育,讓山徑使用者擁有愛護環境的自覺。

旅遊發展不應危害山林,一時方便不能成為破壞環境的通行證。本地市民、外地旅客、香港政府都有責任愛護山林,帶走垃圾,停止浪費,將珍貴的山林美景留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