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總統下台 化解僵局還須重返政治機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以天空之鏡聞名的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在10月大選後涉嫌選舉舞弊,觸發民眾示威和罷工,終使莫拉萊斯連同副總統宣布辭職。惟當局態度軟化並未為亂局換來生機,參眾兩院領袖相繼辭職,更造成權力真空,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面對社會情緒高漲,重新舉行大選相信是亂局之出路,讓大眾公平、公正地各表意願,撫平撕裂,化解分歧。

莫拉萊斯實非「普通獨裁者」

莫拉萊斯辭層後避走墨西哥,尋求政治庇護,但其落得如斯田地,也不等同於施政不獲大眾認同。莫拉萊斯2006年成為首位土著出身總統後,相繼在2009年和2014年再度贏得大選,成為能與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Hugo Chávez)齊名的拉美左翼領袖。莫拉萊斯兩度連任,原因絕非如上世紀南美洲諸國的命運中,槍桿子出政權的風氣依然陰魂不散,而是歸功於其扶貧政策。是故,莫拉萊斯宣布辭職時強調自己是「政變」受害者,不是沒有人認同。

在莫拉萊斯的政治長壽劇中,左翼草根「爭取社會主義運動」(Movimiento al Socialismo,MAS)的功勞實在不容忽視。MAS早在1998年已經成立,到莫拉萊斯上台後,更串連起農村和城市的民眾,形成一股強大的選民基礎和政治勢力。在2006年至2014年的選舉中,MAS不但主導了選舉結果,更是唯一擁有全國影響力的政黨。與此同時,莫拉萊斯與MAS重塑了國內的政治權力分布,擴大選舉權和行政任命的方式,將原先被邊緣化的群體,重新納入全國政治制度。此舉不僅提升了土著和農民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同時使他們成為莫拉萊斯的堅實支持者。

莫拉萊斯主政時期最重要的政績,是他擴大了社會福利的保障層面,貧富差距顯着縮窄。受惠於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莫拉萊斯就任後便對採礦業開徵新稅,以便增加國家稅收,繼而調配至公共衛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新增的公共支出沒有造成當局財政失衡。在2006至2014年期間,玻利維亞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不但達5.06%,基尼系數更下跌了19%,逐漸洗脫了南美洲最窮困國家的昭名,成為國際社會嘖嘖稱奇的範例。

2016年,玻利維亞進行放寬總統連任限制的修憲公投,儘管反對票佔多數,惟莫拉萊斯政府將這一議題交予憲法法院裁判,最終他仍然獲准再次參選總統。(Getty Images)

重新大選成出路

即使已有政績引證莫拉萊斯的管治能力,但是次民眾因為2016年的修憲公投,對政府甚為不滿。2016年2月21日,莫拉萊斯欲以公投形式,廢除憲法規定總統最多任三屆的限制,提案以些微之差(約51%反對)遭到否決。莫拉萊斯縱然口裡表明尊重公投結果,翌年卻用司法手段申請廢除任期限制,而最高法院更引援了《美洲人權公約》來否決現行的憲法和公投結果,此後民心漸見背離。

儘管莫拉萊斯的支持度已經今非昔比,惟亦不能直接跳到他已完全被民眾唾棄的結論。10月大選後,美洲國家組織(OAS)發表報告,詳細說明投票過程中的違規行為,並因此呼籲當局應「徹底調查」,查明責任誰屬。不過選舉前的民調亦顯示,莫拉萊斯的支持度仍高於反對派領袖、前總統梅薩(Carlos Mesa)近一成。即使憲法規定,若候選人須領先次名不足10%選票,便須舉行次輪投票,但可推論若是次選舉沒有爆出醜聞,莫拉萊斯亦有機會在次輪大選中擊敗對手,再度成為總統。

須強調的是,這並非要將選舉舞弊合理化,而是要點出莫拉萊斯絕非民心盡失,反而軍警倒戈,才是亂局中火上添油的燃料。總體而言,莫拉萊斯的支持者則多來自工人階級,或住在高地的郊區、農村地區,反對派主要陣營來自東部低窪地區的中產、城市階層。當國家的政治勢力須以地理、階層和種族劃分之際,另加建制和反對兩派的支持度不相伯仲,軍警貿然介入政局且迫走莫拉萊斯,不但會使該國「土耳其化」,同樣不會使MAS的支持者信服,加劇社會撕裂。情況就如莫拉萊斯的信徒也學會像反對派般,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和破壞,以表其忠誠的支持。

玻利維亞解決政治亂局之道,理應是重新舉辦一場公平、公正和公開的選舉,讓民眾按現有的制度表達意願,拾回民主作為社會規範的本意。由於整場亂局的起因,是因民眾不滿MAS涉嫌選舉舞弊而起,故在反對派對當局的公信力信心盡失之時,玻利維亞可考慮邀請美洲國家組織派出選舉監察員,化解兩方分歧。這做法雖或被視為邀約「外國勢力」干預政局,但借用早於1951年成立、具有公信力的跨國組織作為仲裁者,確保成員國國內的爭端以和平方式化解,實不失為可考慮的選項。正如組織成員國阿根廷和秘魯等,均強調政權須和平過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