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緣利益壓倒沉重的歷史包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日韓三國周二(24日)於中國成都舉行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方代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韓國總統文在寅都會出席。三國之間的問題眾多,外間亦不寄望本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會有任何突破性的發展,但今次舉辦會議的地點成都卻格外值得令人關注。一些論者引經據典,認為成都是中國「三國時代」中蜀國都城,令人聯想起今日中日韓之間上演的現代版「三國志」進行明爭暗鬥。但假若我們認真思考,會議選址於成都反映的也許不只是這種文化聯想,而是三國今後共同利益的立足點。

「三國志」及其衍生的小說作品《三國演義》不單是中國家傳戶口的故事,更由於中國文化在古代的傳播,廣泛流傳於日本和韓國地區。作為一種共通文化,當今尚有不少人在談及中日韓三國時會聯想這個三國故事。姑勿論外界怎樣看,中日韓的國民自身都長期認為三國關係始終都是敵人多於朋友,久而久之自我實現了東亞三國志的對抗意識形態。

中日韓三國歷史關係非常複雜。(Reuters)

無可否認,中日韓在現代化過程中結下了眾多恩恩怨怨,不是這麼簡單便能輕描淡寫。日本是三國中最先完成西化,挑起過對韓國和中國的侵略,至今亦成為三國關係的芥蒂。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飽受波折,國力長期耗損,讓日本得以在戰前和戰後一段日子,於東亞舞台成為主角。然而,中國改革開放後快速成長超越日本,卻又對這個長期在東亞自居「黃種人之光」的日本感到不是滋味。再加之,歷史問題與領土爭議時而困擾兩國關係,令人感到中日關係難有突破。而韓國則更是左右不逢源,在東亞三國中地位有點尷尬。韓國曾經被日本侵佔多年,人民對於日本並不友善,只是在美國所控制的戰後東亞秩序中,不得不與日本「坐在同一條船上」。另一方面,韓國因朝鮮、美國問題,又與中國難言能多友善。

乍看之下,中日韓三國的確像是各懷鬼胎,三國即使同坐一台討論,到底能有多大成果往往令人猜疑。不過,即便大家都認為中日韓三國是如此,如何談也談不出什麼重要成果,三國卻在長久的磨合中靜靜地加強着彼此的利益關係。

何以在成都?

中日韓三國近年快速接近、互相理解、加強合作,從時序上與美國特朗普接任總統有關。不少論者早已留意到,特朗普的貿易及外交等政策採取「美國優先」,對日、韓兩國同盟國造成甚大困擾。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特朗普退出「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令日本夾於中、美兩大經濟版塊之間甚為尷尬,尤其是中國大力推展「一帶一路」國策,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大幅增加,也影響到日本的利益。再者,美國在貿易協議和駐軍等問題,對日、韓兩國也是「攤大手掌要錢」的態度,所謂的貿易協商基本上就是以關稅大棒要脅日、韓兩國讓利,而最近美國要求韓國負擔美國在韓駐軍費用又激起了韓國的強烈反彈。

無疑,美國的「暴走」是刺激日、韓重新思考東亞問題的契機,但真正令中日韓走向更深入合作的必須不止於此,而是三者能看到的共同利益。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多加思考,我們其實並不難推敲出本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何以在成都舉行。當下三國最大的共同利益正是東南亞和南亞(印度洋)的新興市場,亦即是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協議包括「東盟十國」,中、日、韓、澳洲、新西蘭,另還有暫時退出的印度。假如包括印度在內,RCEP各國的總GDP佔全球32.2%、外貿總值佔29.1%,包含的人口更約為全球整體一半。就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前不久,周日(22日)在北京舉行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中,三國就同意積極推動2020年內簽署RCEP。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明日(23日)起訪問中國,出席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路透社)

若將RCEP諸國放於地圖中央,我們不難發現成都正好處在中心位置。成都經歷中國長期發展,已成為中國西南部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本年3月,連接四川與雲南的成昆鐵路最後一段鋪軌正式完成。雲南是中國連接東南亞諸國的地理要衝,成昆一帶鐵路網的完善,也意味着中國將可以更有效快速接通東南亞的城市和港口,對於RCEP或是「一帶一路」等關連項目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在此時此刻,中日韓三國選址於成都舉行首腦會議,到底只是一發思古之情,還是正在宣示三國新時代的合作關係,相信是不言而喻。過去近兩世紀,中日韓受困於各自的歷史問題形成了敵對關係。然而,歷史不會亦不可能永遠阻礙三國更進一步合作。中日韓三國的地緣合作利益會壓倒歷史包袱的拒力,促成新的東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