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增加醫療撥款不代表從源頭增加了人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早已是社會的共識,因此,對醫療人才的財政投入亦是社會關注的重點,然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周三(2月26日)公布的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中,以重聘退休人員、提高醫護晉升機會和待遇為為增加醫療人才的主要措施,只怕未能對症下藥。

2020/21年度對於醫護人員的財政預算延續了往年規劃,依舊通過重聘退休人員,提高晉升機會和待遇以及增加撥款等方面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問題延宕未解

不可否認,重聘退休人員能解燃眉之急。比如,在2016及2017兩年間,通過重聘而增加的醫護有900多人。然而我們也不可忽視,這種方法只能是權益之計,不可能作為徹底解決人手短缺的根本方案。同時,提高公院醫護的薪酬和晉升機會是不少市民所樂見,也能增加較高年資的醫護人員留在公營系統的吸引力。日益增高的醫護流失率,確實讓本就人手不足的公院更加捉襟見肘,但是公院的晉升和待遇始終難與私院競爭,而公營醫院的醫護「逃」往私院往往也不單是為了「錢」。

如果重聘退休人手等措施足以解決問題,公立醫院人手應該早已不再緊張。目前公營系統醫護流失率高,除了待遇以外,更在於公院前線的壓力。公院人手不足,導致前線壓力大。而前線醫護因工作壓力轉去私院,會進一步導致人手不足。這形成了惡性循環。相反,增加本地人才供應不僅增加醫護數量,亦可降低醫護壓力,減少流失率。所以增加醫護和減少流失率是一體兩面。

培訓更多本地醫護才是增加人手供應的長遠之計。(資料圖片/鄭劍峰攝)

因此,從根本上打破人手不足的困境仍在於增加本地人才的培訓。本地醫護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需要政府增加相關學科的資助學額,一方面需要政府確保相關教學的配套設施。這些方案曾出現在2018/19年度的醫療人才財政預算中,當時提到將與教資會商討於未來三年,進一步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並邀請相關大學和菲臘牙科醫院積極研究再提升和增加教學設施,以加大培訓醫療人才的容量。這原本是正確的方向,但最近政府先後撤回多個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未見顯著增撥資源,情況令人擔憂。

根據政府《醫療人才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今年香港醫生短缺將是500名,到了2030年醫生缺口更可能超過1000名,彼時普通科護士更可能短缺近100人。而目前教學設施業已不足,無論是人體解剖室、遺體存放空間還是辦公室與教學空間等都早已飽和,影響醫護專業的學習與實踐。增加本地醫生的培養已成問題,政府必須意識到,唯有源頭活水不斷,才能拯救目前公院醫療的這灘逐漸乾涸的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