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表達孝心不限清明 上網拜山可助防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市民不止要戴口罩、勤洗手,連清明拜山習俗也有可能要因此改變。清明時節即將到來,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建議市民使用「無盡思念」網上追思服務。網民聯想起2007年的中國文化考試題目,正正問及網上拜祭服務是否符合中國傳統的祭祀精神,既是有趣的巧合,也可用來反思副局長建議的成效。

網上拜祭服務,是否符合中國傳統的祭祀精神?(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上網拜山 難敵文化習慣

食環署於2010年6月開始設立「無盡思念」網站,截至2019年年底,網站有約11,400名使用者,共約14,100個紀念網頁,去年年底推出「無盡思念」流動應用程式後,下載次數為3,538次。從數字看來,上網拜祭距離全民普及尚有一段距離。

過去不少網上拜山服務,來到本港均未得到市民認真看待。例如近年有香港公營墳場提供「代客燒衣」,後人可以上網購買服務,找人代辦送花燒香。內地甚至有人提供拜山、哭墳服務,連「孝子賢孫」都可找人「代扮」。雖然百貨應百客,但從傳統觀念出發,不少港人對這種另類服務業始終一笑置之。

上網掃墓不為大眾接受,因為不少人覺得上網拜山感覺冰冷。所謂「慎終追遠」,拜山原意是為與後代一起追念逝去先人,希望後人不忘根本。「網上拜山」既不能與家人一起前往,用鍵盤打字也沒辦法清理先人墓地,而中國文化也習慣拜山應親身前往。要市民幻想先人用WiFi上網接收後代心意,難免違反傳統想像。文化習慣一時三刻難以改變,其實可以理解。

以往清明時節,山上都會聚集大量人流。(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慎終追遠 不應拘泥形式

清明時節上山掃墓,重點不應是有多少家人上山、帶了多少燒豬,市民最重要是保持孝心。疫症總會有一日過去,慎終追遠並不怕遲。在疫情與掃墓之間,市民應該首先注意個人健康,相信若先人健在,也不願見到親人因探望自己而染上疫症。目前疫情肆虐,政府、市民都有需要在文化與防疫之間作出取捨。以往清明時節,山上都會聚集大量人流,而墓地之間空間緊迫,兩家人在相鄰掃墓也不可能要其中一方站遠六米距離。正如徐德義指出,市民最好分散在該節日前後更長的日子前往拜祭,避免在正日構成人潮。

目前本港各家墳場、骨灰龕場皆嚴陣以待,部分將會要求到訪人士佩戴口罩、量度體溫,並加強場所消毒。但政府仍可多做一步,防止疫症在清明時節蔓延,例如在食物環境衛生署轄下的拜祭場所,政府可考慮讓市民登記前往拜祭的日期,限制前往人流。而鄰近的台灣也有同樣拜祭習俗,其防疫措施同樣值得香港學習。台灣為防控疫情,將會控制前往拜祭地點的接駁車乘搭人數,要求推遲清明節正日舉行的大型法事,或將法事改以直播形式進行等,也會在熱門拜祭場所設立臨時救護站、加設流動廁所,保持現場衛生,並加強交通疏導到場市民。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政府與市民皆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將防疫放在首位。孝心不是「期間限定」,上山掃墓並不限於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