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市民無薪假失收入 政府支援竟仍「研究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經濟大受影響。政府近日限制食肆的顧客人數、一桌不超過4人等,或進一步打擊餐飲業的生意。然而,政府的支援主要為向僱主發放抗疫基金,及向失業市民發放津貼,卻忽略了很多打工仔被迫放無薪假的慘況。政府應該怎樣幫助市民紓困,成了控制疫情外的另一道難題。

香港失業率升至3.7%,其中餐飲業失業率更升至7.5%,創九年來新高。樂施會等關注組織於今個月中旬進行的《基層市民在疫情下的就業情況問卷調查報告》發現,四份一受訪打工仔者指公司即將裁員,三成稱公司暗示會裁員,一成多指公司要求員工自行辭職。特首林鄭月娥顯然也知道裁員潮即將來到的問題,上周五公布限制食肆措施時強調,「如果他們(僱主)在這段時間裁員,恐怕會影響他們日後申請這些財政支援,例如津貼的資格」。

目前飲食業員工放無薪假的情況普遍。(余睿菁攝)

政府津貼忽略無薪假

然而,政府似乎忽略了許多打工仔面臨的並非失業,而是被迫「無薪假」,他們並無資格申請政府現階段的補助,成為尷尬的「夾心層」。如若政府只考慮失業的情況,則會讓相當一部分等同失業的「無薪假」受害者得不到任何補助。在職家庭津貼針對的是跨代貧窮,要求申請者達一定工時,根本不能用於幫助無薪假僱員。每月上限5,800元的「特別・愛增值」津貼要申請者參加課程並在其後才可以獲取津貼,不但在金額上不足幫助中斷收入幾星期甚至超過一個月的市民,要求他們在疫情及緊縮下仍冒險外出參加課程,也是不切實際。

市民面對財政困難,然而根據財政司司長3月29日網誌,政府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仍在研究當中。有建制消息指,司長陳茂波即將公布第四輪紓困措施,其中包括擬提高交通津貼金額,正研究將門檻由每月總支出超過400元才可申請,降至200元,「令不是日日搭長途車上班的師奶都可以受惠」,及進一步提高補貼幅度,由三分之一提高至二分之一。但加碼公共交通津貼能減輕的經濟負擔非常微小,且現時不少打工仔面臨無薪假或待業在家,再加上疫情襲來外出需求驟減,公共交通的補助並不能真正雪中送炭。

職工盟屬會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昨日收到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 of Hong Kong 港青)員工求助指,要求員工放無薪假。(侯彩琳攝)

在財政預算案中聲稱要不吝嗇開支、盡力幫助市民的政府,也不知道在等什麼。相比之下,英國政府在限制經濟活動的同時,便馬上決定為沒有工開的員工支付八成工資,每人每月最多2500鎊。去年7月才加入財政部、上個月才接任財長一職、目前未到40歲的辛偉誠(Rishi Sunak)如此果斷繞過企業直接援助民眾,能立竿見影地紓緩僱員的經濟壓力,實在叫仍然「研究中」的香港政府汗顏。其方案既能夠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撐過疫情期避免倒閉,保護企業生態免遭根本性的摧壞,也能夠保住員工的基本生計。又比如台灣的疫情企業援助,加入了領取補助的企業必須承諾不裁員不減薪的條款。香港政府可以效仿以上作法,要麼直接津貼員工,既減免企業人力支出,又穩定打工仔的生計,或者規管領取援助企業的裁員減薪,要求員工無薪假等行為。

疫情仍在加速惡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亦只會日漸加深。屆時,不僅是失業者,開工不足者、放無薪假者,還有原本兼職炒散者也會工作機會驟減,勉強保住生計的市民亦可能工資被大打折扣。特殊時期,政府不能只靠交通津貼等小恩小惠。而在保障民生生計上,政府保企業和經濟大生態的想法沒有錯,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是政府也需要避免肥上瘦下,確保對企業的援助能落實到員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