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再也容不下蔡耀昌與陳莊勤?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黨創黨成員、律師陳莊勤近日透露,由於去年7月指摘民主派政黨「以謊言包庇暴力」,抨擊示威者進入立法會破壞,被「逼」於去年9月退出民主黨。再加上早前民主黨內63名區議員及社區主任與反對食肆不招待內地人的蔡耀昌「割袍斷義」,要求其辭去民主黨中委會職務等事件,也令人憂慮新生代領導層會將民主黨帶領到何處。

隨着一個政黨的發展,黨內出現派系和路線分歧,有人選擇退黨,也屬自然。民主黨自1994年創黨以來,不少重要成員曾先後退黨。比如2002年陶君行、梁永權等少壯派退黨轉投「前綫」,民主黨創黨副主席張炳良建「新力量網絡」並於2004年正式退黨。近來老臣子蔡耀昌、陳莊勤分別被迫辭去黨內職務及選擇退黨,似乎也意味民主黨正經歷又一次重要的轉變。

民主黨蔡耀昌早前就食肆不招待內地人,促請平機會調查及倡政府就「種族歧視」修例,惹社會及民主黨內很多不滿聲音,最終退出民主黨中委會,但保留黨席。(資料圖片/梁煥敏攝)

光譜是闊、是窄?

民主黨是香港民主派系第一大政黨,創黨之時由「港同盟」(代表人物司徒華、李柱銘等)及「匯點」(代表人物張炳良、馮煒光等)合併而成。其後,隨着不少前學生組織幹事的加入,民主黨基本融合了較右、中間及較左傾的三股路線。也就是說,民主黨的創建及早期發展奠定了它政治光譜較為廣闊的基礎,甚至以整合本地民主派為目標。

然而,蔡耀昌近日因為捍衛新移民和內地遊客而要辭去黨內職務,陳莊勤更明言民主黨變成了敵視中國、「向港獨傾斜的政治力量」,似乎均反映在新一代領導層之下,民主黨一些「不合潮流」的老一輩遭受「排擠」。民主黨本着「走在民主最前線」,扛起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大旗,它能否允許內部有方式、路線上不同的意見表達?

其實,任何政黨若想成為較多選民的政治代表,它必然要接受較為闊的政治光譜。而要包容不同光譜的聲音,正如研究民主政制的宋玉波所言,着重政策及資源調動的「第三條道路」,或許較能走出意識形態之爭。黨派內在路線和爭取的方式若講求同質化,會否造成重意識形態、甚至走向極端化,實在需要警惕。

帶領社會或被民意牽着走?

當然,我們不可忽略政黨和社會環境、選民之間的互動影響。政黨的變化其實反映社會民意的變化。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愈緊張,民主派政黨也自然會顯得更抗拒中國及內地人。在香港,甚至不只是區議會變成了一場政治公投,連做生意不少時候立場都要「旗幟鮮明」,黨派為了爭取選民支持而光譜改變,或許也是意料中事。但所有從政者都應撫心自問從政初心,他們是甘於追逐一時民意,抑或堅守原則和立場,以耐性爭取選民支持,甚至改變社會風氣?

民主黨作為目前香港區議會中的第一大政黨,立法會中的第二大政黨,其遭舊黨友質疑光譜變窄,其實遠不只是一黨之事。各黨派以至所有市民也應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政黨政治,需要怎樣的代議士為我們效勞,以至我們的社會氣氛是否有利健康而良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