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wong是黃還是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鄺士山博士,人稱「DR. K. KWONG」是藍是黃?這個最近在網上爭得不可開交的話題,或許連鄺博士本人也難以回答。

鄺士山博士為化學科教師,因多次在社交網站FACEBOOK個人專頁解釋催淚彈成份、二噁英的形成和毒性,而廣為市民所知。今年2月,因應香港市面口罩短缺,鄺博士研發可重用口罩「HK Mask」而更加為人所知。其後他更在社交網絡分析、檢測不同品牌的口罩,為市民所熟知。

然而,他的政治立場成為了網絡的熱門話題。鄺博士經常在Facebook專頁上強調「抗疫,不分顏色」,就連他的個人主頁圖片都寫着大大的「不論黃藍,口罩救港」的標語。實際上他也確實既抨擊大陸廠商出貨前調換劣質口罩、以低質熔噴布謀利等亂像,也批評黃店,比如提到「黄店唔係啱晒」,指出不合格的黃店噴絨布等。然而正因為他不論黃藍的行為,導致他與「藍企業」合作、批評黃店的行為被人攻擊,「其實啲黃絲成日鬧我,話我係藍,係鬼」。

K. Kwong(鄺士山博士)因多次FACEBOOK解釋催淚彈成份,而廣為市民所知。(Facebook圖片 K Kwong)

不應立場先於事實

過去近一年,社會撕裂加重,黃藍衝突水深火熱且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鄺博士的經歷值得我們再一次停下來思考,這種對立撕裂的邊界在哪裏,目的為何?比如在鄺博士的例子中,且不論他的行為是否足夠界定他的政治立場,至少這件事留下一個疑問:究竟應該是以防疫為本還是以立場先行?不難想像,當一個人指出某一方的不足便會要接受政治立場「公審」時,我們的社會只會愈來愈缺乏仗義執言,監督業界和政府的聲音。鄺博士為人熟知,是從他科普催淚煙中二噁英的危害開始,這裡面或許會有人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解讀此舉的顏色意義。但我們更需意識到的是這個行為基於事實,而不是基於立場時,才是更公正公義的體現。因為如若社會基於立場行事,就很容易讓立場先於事實,對一些事情有所保留。

在許多其他問題上,社會也愈來愈走極端,凡事先定義黃藍再講其他。當黃藍滲透到討論甚至生活的各方面時,這就愈來愈像一種象徵式的表態。而當大家不僅用黃藍去區分,更要用「測色卡」去比對每一個人顏色的純淨度時,顯然立場已經大於實際。黃藍一開始是思想、價值觀上的差異,這些差異本應有有很多溝通的空間,可以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或者在交流中有望說服彼此。但當社會發展成在評價一件事一個人之前,都得先用「測色卡」區分敵我,只會消弭這種溝通的可能,塑造對立。畢竟生活不只有兩種顏色,而我們想要做的也不是消滅所有異見者,而是希望邀請他們透過我們的角度,看看世界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