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蘇達州燃起全美國示威 針對黑人的歧視與暴力何時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明尼蘇達州上周一(25日)一名黑人男子遭警員壓頸後死亡,引發的種族騷亂在全國開花,阿特蘭大、西雅圖、費城、洛杉磯等大城市實施宵禁,但仍無助平息示威浪潮。總統特朗普的言論不但未能平息街頭的怒火,更反被指責煽動仇恨,且無力指出騷亂的社會成因,以對症下藥。特朗普後來更須按特勤局人員安排,避走白宮地下碉堡暫避風頭,十分諷刺。

明尼蘇達示威:圖為5月3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示威者在示威期間高舉標語。標語以模仿「滲血」的方式寫着「我不能呼吸」。(AP)

黑人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於上周被執法人員壓頸,其後死亡,警方的暴力引爆該國自1992年洛杉磯騷亂後最嚴重的社會動亂。當局為平息民憤,將涉案前警員控以三級謀殺,但仍未能阻明尼阿波利斯的怒火傳遍各地。截至周一(1日),美國已至少40個城市宣布宵禁,逾千人被捕、數人死亡,但搶劫、縱火、刑毀等亂象仍未見靜止。

特朗普火上加油

身為一國之首的特朗普不僅未能穩住局面,以及反省種族騷亂的根源,反而更大膽挑動示威者的情緒和敵意。特朗普上周六在社交媒體發文,指特勤局準備「兇狠武器」和「惡犬」,以對付擅闖白宮的示威者,並試圖將騷亂矛頭指向「掠奪者和無政府主義者」。

在後真相年代,美國的警民衝突同使各式各樣陰謀論甚囂塵上。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州長(Tim Walz)在上周曾言,連日的示威或涉及販毒集團,且有極端分子和外國勢力在幕後推波助瀾;無獨有偶,《環球時報》胡錫進也在Twitter表示,「非常懷疑本港的『暴徒』已滲透美國各洲,攻擊警察局、搗毀商店、堵路、打破公共設施⋯⋯」。但若然兩人對的判斷屬實,美國當下亂局的源頭不單「只是」種族騷亂,而是一個政變能力比CIA和MI6還要利害的「神秘組織」,其勢力更可見於倫敦、柏林、黎巴嫩、耶路撒冷等地的聲援活動,是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陰謀集團」,難怪特朗普須以安全考量而短暫避走地下碉堡。

不過與其訴諸「外國勢力論」,倒不如正視美國種族對立史,以及其催生的社會問題,此等問題遠比本港樓價高企更根深柢固,絕對是美國的「深層次結構矛盾」。早在立國初期,美國欲調和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對非白人的剝削,嘗試將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注入《獨立宣言》及其憲法,自信地宣稱「人人平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乃是「不可剝奪的權利」等,惟憲法的祟高理念,在過去二百多年仍是欲求之境,種族平權仍有漫長、遙遠之路。

明尼蘇達示威:圖為5月31日美國紐約有人透過破碎的窗戶進入1間7-11便利店。(AP)

由執法到司法的結構問題

從騷亂近因而言,警察執法的尺度早已惹人詬病。美國執法者被指控種族偏見,紐約警察曾經的截停搜查政策(Stop-and-frisk)亦有針對黑人之嫌。而且不只執法,在司法層面,美國聯邦法律中有一項法律原則稱為「有限制的豁免權」(Qualified immunity),意即是除了明確違反聯邦法律或憲法保障的權利,否則政府官員可因其權限採取的措施而免於起訴,惟此一法律原則卻成了警員濫用權力的「護身符」,間接造成當前的局面。

美國非裔青年馬丁(Trayvon Martin)於2013年在沒有配備武器下仍遭警員射殺後,社交網絡醞釀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議活動,旨於抗議體制中的種族歧視,及後更演化成一場國際維權運動,連帶NBA的場賽上也出現聲援標語。其後美國幾乎每一、兩年均爆發執法爭議,包括2014年的弗格森騷動、2015年的巴爾的摩示威等,「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的口號更成為了黑人被警方暴力制伏的象徵。據《華盛頓郵報》的統計,2019年全美共有1,004人遭警方射殺,其中共有235個為黑人,佔總數23%,惟該種只佔全國人口約13%。

更深層結構而言,警暴只是美國黑人承受的社會不公其中一環。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黑人社區是最受新冠肺炎打擊的群體,在逾十萬宗死亡個案已佔23%,遠超其人口佔全國比例。這除了可歸咎於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更深遠的原因在於非裔美國人在社會、經濟地位和機會亦比不上其他族裔,當中更有二成活在貧困,其比例是白人的兩倍,難以負擔美國以盈利為本的醫療系統。因此,自立國以來美國的種族騷亂恆久永續,當中既有執法、亦有社會、經濟等問題交纏一起,但出處同是指向殘存已久的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