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撥款解散警隊 美國如火如荼的新一波平權運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因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警方執法後死亡一事,全國連續多周爆發反警暴及反種族主義的示威,引起全球關注。肇事之初,國內外傳媒的目光點全數集中在示威者與警方的街頭衝突,警局等公共建築遭焚毀,不少人趁火打劫四處搶掠等鏡頭。然而短暫的無序及混亂後,政治領袖開始紛紛表態,推動對長年被忽視的社會深層次問題對症下藥。一場警政及司法改革,由燒焦的廢墟、破爛的櫥窗、推倒的銅像中,從地方至中央如火如荼地進行。

首先涉嫌因以膝頭壓住弗洛伊德頸部令其死亡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市白人警員喬文(Derek Chauvin)受到制裁,被控二級謀殺罪,最高可判監40年。在場三名被指袖手旁觀的警員亦被控協助及教唆殺人罪。另外在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有警員涉嫌無故用電槍制服並拘捕兩名在示威現場路過的非裔大學生,涉事警員被革職更全數被刑事檢控。紐約州水牛城一名75歲示威者,被清場的防暴警察推倒在地,導致頭破血流,涉事兩名警員亦遭停職。

明尼蘇達州政府人權部亦就弗洛伊德之死展開調查後,並與明尼阿波利斯市政府制訂相關條款,禁止警員用鎖喉或壓頸等方式制服疑犯,並要求警員見到同袍使用不當武力時要出手制止,全美各大城市紛紛效法。另外多個城市同時暫停警方使用低致命武器,禁止用催淚彈及橡膠子彈等驅散人群。西雅圖市警察總長、波特蘭市市長前後宣布禁止對示威者使用催淚彈。丹佛市地區法院亦頒佈臨時禁制令,禁止向和平示威者使用化學武器或彈藥。

2020年6月6日,示威者在白宫附近举行集会,抗议“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暴力执法致死”。REUTERS/Erin Scott TPX IMAGES OF THE DAY

美國考慮多管改革警隊

對於示威者逐漸形成的「削警隊撥款」(defund the police)共識,要求將資源調撥到扶助弱勢少數族裔社群,明尼阿波利斯市議會早前亦過半數贊成解散警隊的程序。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周日(7日)亦承諾將會削減紐約市警隊撥款,計劃將資金轉移至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尼阿波利斯等市政府亦正熱衷討論在社區組織民間治安隊,長遠取代警隊的可行性,以重建能有效保護國民安全的全新公共治安模式,杜絕警暴問題。

除了地方政府外,華盛頓反警暴的平權改革亦不甘後人。眾議院民主黨人於周一(8日)提交《警務公義法案》(Justice in Policing Act),內容包括擴大司法部調查和檢控警員涉及不當行為的權力,更改警員所享有的「有限豁免權」(qualified immunity),放寬市民控告警方侵害公民權利的門檻等。法案內容更包括成立一個警方違規行為登記處,將警員違規的行為紀錄並滙集到一個資料庫,以便追究及查閱,避免被革職的警員到其他警局繼續工作。

對於特朗普打出強硬「止暴制亂」牌,甚至揚言動用1807年《叛亂法》出兵平亂,朝野皆大為反彈。參議院民主黨人上周更提案限制總統行使《叛亂法》的權力,如事先要諮詢國會,又將其行使權收窄至14日,若要延長必先得到國會同意。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上周更罕有公開跟特朗普唱反調,反對動用美軍應付國內示威。可見縱然為地表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依然要受多方掣肘,要動輒出兵鎮壓示威者談何容易。

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下,國會不得制定任何剝奪言論自由、人民和平集會、向政府申冤的權利。不論朝野兩黨或公民社會都聲言捍衛此權利,不論是總統或警察,皆不能置於法律之上。而全美各地的國民亦利用此權利,連續多個周末組織大型示威,以年輕人主導的示威者更在社交媒體交流,商討如何說服家中父母支持平權、建立「黑色經濟圈」支持黑人商店及餐廳、為被捕示威者及民權組織眾籌、分享抗爭資訊等,形成一套無大台的嶄新抗爭模式。

2020年6月1日,周一,明尼阿波利斯,抗议者聚集在东38街和芝加哥大道的Cup Foods外,纪念乔治·弗洛伊德,他就是在这里去世的。弗洛伊德于5月25日被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制服后死亡,此后抗议活动仍在继续。(美联社照片/约翰Minchillo)

60年代平權運動的2.0?

弗洛伊德的悲劇造成了一代美國青年的覺醒,投身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新一場平權運動,固然令人鼓舞。然而白人社會中的頑固保守勢力、深入體制骨髓的制度種族主義、與種族不平等緊緊相扣的掠奪性資本主義下的經濟不平等等,抗爭要畢其功於一役根本不可能。然而美國總統非終身制,而今年正值四年一度的大選年,特朗普先後在處理疫情及示威表現失當,在多個關鍵州份中落後對手拜登,將要受到民主制度下選民問責的考驗,亦是改革的契機。

拜登過往遊走於華盛頓40餘年,其在參院中的保守政見及種族主義傾向,令外界對其能帶領國家破舊立新,將國家數百年來的種族主義殘餘改正過來的決心和能力,不大寄予厚望。然而在全國在要求公義及平等的怒火中燃燒時,拜登亦不得對此強大的民意視之不見。1964年由經常口出種族主義言論,保守派南部德州出身的民主黨總統詹森,在馬丁路德金見證下簽署的《民權法案》,卻是美國平權運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美國真正實現種族平等共融之路依然相當漫長,然而在此全美人民積極上街發聲、各地政府也主動回應民意大幅改革、專橫魯莽的總統亦受制度的重重約束及制衡,在暴力及亂象之外,為美國的未來帶來希望。正如60年代美國身陷越戰泥沼,全國爆發反戰示威,種族對立及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馬丁路德金被刺更觸發全國騷亂,國家瀕臨內戰邊緣,美國浴火重生,半世紀後美國重臨時代的考驗,究竟能否再一次轉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