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全面異化 回歸理性為必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屆立法會本周舉行最後一次會議,意味又一屆議會即將結束。短短四年,本來已劍拔弩張的議事堂,進一步惡化成全面鬥爭的戰場。政治鬥爭先於實務議政,議事堂異化至此實屬可悲。但隨議會、甚至整個社會走往偏鋒,願意不靠攏極端,無懼民粹壓力,敢於為民生要事發聲、務實議政的聲音,我們未來仍能看見嗎?

今屆立法會會期正式完結,議會以遺憾告終,今個年度(截上周)僅完成17項法案,除了多達12項法案須待最後一次大會處理,4條民生法案(包括一手樓空置稅、規管電子煙、專營的士及垃圾徵費)更未能在會期結束前完成而「胎死腹中」。泛民於周四會議上多次點算法定人數,希望促成流會,但部分建制派亦不見得有心議政,甚至毅然走出議事廳。立法會最後一次會議於周五(17日)晚續會。

本屆立法會議政事宜大受耽誤,全因議會亂局日漸惡化、甚至徹底淪為政治鬥爭的舞台,議會鬥爭越演越烈所致。甫於今屆立法會起步已觸發「DQ風波」,部分議員宣誓擅改誓詞、甚至期間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的標語,最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動釋法下,多名非建制派議員被法庭裁定宣誓無效。其後由於高鐵一地兩檢、議事規則修訂等燙手山芋,再次加劇行政立法關係的破裂。

去年逃犯條例修訂先引致法案委員會「鬧雙胞胎」的風波,更是導致反修例運動的出現,立法會更首次被示威者衝擊破壞,須經三個月的搶修方能繼續運作,此時議會已徹底被政治鬥爭、對立的氣氛所籠罩,泛民決心全力反對敏感議題,建制亦不惜以更激烈手段對抗。諸如早前發生的內會風波,內會就正副主席舉行高達17次、長達28小時的會議,當中泛民建制更不乏肢體衝突,整場風波最終在爭議聲不斷下告終,而結果除了犧牲不少民生法案,更是換來議會徹底異化成政治鬥爭戰場。

攬炒與制亂之外的可能

回想四年之前,立法會泛民建制對立縱是分明,但兩者之間尚有議政餘地,諸如政府財政預算案再不理想,立法會也因以大局為重通過撥款,而不會因政治因素犧牲市民福祉。然而立法會換屆在即,泛民陣營高呼「攬炒」、「抗爭」,希望藉取得35席以上的議席,以全面否決財政預算案,務求與港府同歸於盡。然而「攬炒」的不僅是社會上下的福祉,更是整個立法制度,惟泛民初選中「抗爭派」大勝,似乎意味「攬炒」支持者眾。但無論如何,政治人物參選立會只求阻礙議政立法,而非代表普羅市民發聲,本屬可悲,更不用說意識形態取代議事、政綱質素成為參選人的最大賣點,立法會淪落至此更是教人婉惜。

「抗爭派」的全速攬炒,建制派的全力制亂,黃、藍兩營均漸見極端、激進,在政治鬥爭下更是以你死我活、至死方休為宗旨,務實理性的聲音似乎不復存在,社會撕裂似乎只會不斷惡化下去。幸而,開明理性的聲音似乎未絕。諸如現屆立法會議員、實政圓桌的田北辰執意在中間路線走下去,縱使清楚此兩邊均不討好的立場將不利選情,但仍決心不會因選票而走向偏鋒。田北辰直言有心理準備面對敗選,但始終堅持務實理性的立場,縱使認同止暴制亂的綱領,亦不認為要製造仇恨。

在極端之間的拉扯,中間路線似乎提供另一種可能,讓我們思考該如何於亂世下自處。在攬炒與制亂之外,回歸理性才是社會真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