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化驗所出錯是偶然還是必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20日),衛生防護中心有化驗所職員因過於疲倦將兩名病人的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結果調亂,引起輿論關注。雖然這是偶然事件,衛生防護中心也已就此致歉,但這偶然的背後是香港醫療體系不足和防疫不當的必然。社會必須予以重視,才能防止偶然再一次出現。

此次出錯的原因之一在於,相對於已經全面電腦化的醫管局,現時衛生署相關電腦系統未如理想,且仍較多依賴人手輸入資料,因此在確診個案急增時增加了出錯機會。原因之二在於化驗所工作人員負荷過大,或力不從心導致。一方面香港在這方面的人才本就缺乏,另一方面近期需求增多讓人員短缺問題進一步突顯,讓有限的人力在高負荷運轉下容易出錯。按照2017年衛生署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今年醫務化驗師的缺口可達201人,而這個數據並未包括此次疫情帶來的額外需求。

而疫情下香港病毒檢測確診程序和公眾非必要的檢測需求更令人手短缺問題雪上加霜。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早前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出,現時所有新個案都要經衛生署做最終化驗才確診,讓衛生署檢測員工作量大增,再加上衛生署仍以人手輸入資料為主,故增加出錯機會。

第三波疫情爆發後,檢測需求急增。(羅國輝攝)

既救近火 也要治本

另一方面,市民非必要的檢測需求也令問題更加嚴重。雖然擴大檢測是堵截傳播的重要方法,但在政府尚未找到方法增加檢測資源時,過多的非必要性檢測反倒增加了風險。比如馬仲儀指出有私人機構要求員工,如果居住大廈有確診個案,即使沒有緊密接觸也要檢測,結果呈陰性才可上班。然而這種方法除了增加現下的檢測負擔,並不能保障員工和他人的安全。因為檢測不是疫苗注射,員工亦可能在檢測後才被感染。因此與其讓員工檢測後繼續出入高風險場所,不如安排員工在家工作。

此次偶然的失誤,可謂多方問題堆積的必然結果。因此社會和政府必須先盡可能地緩解當下化驗所職員的過勞問題,以防下一次失誤的出現。比如政府可與業界檢討確診程序,是否可以將二次檢測的工作分攤給其他機構,又或是暫停其他非必要的檢測,以平衡病毒檢測的準確性和員工的工作量。又比如在未能擴大檢測能力時,政府會否根據優先級排列檢測次序等。政府亦要開拓檢測資源,比如和民間機構合作,廣納大學實驗室的快速檢測技術等,擴大供應以解決需求問題。

而此次失誤也可以說是肺炎的爆發讓原本遮掩起來的醫療問題,比如人手短缺、比如電腦化落後等徹底暴露,迫使社會在疫情平復後必須直面這些問題。因此,在政府暫時度過疫情危機後,必須大刀闊斧進行醫療改革,才能防止下一次危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