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藥房疫下結業潮 政府需汲取教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肆虐,自由行旅客大為減少,過去長期受惠於旅客需求的本地藥房首當其衝。旺角一帶陸續出現「吉舖」,西洋菜街及波鞋街吉舖分別約12間及4間,部份前身為時裝店、藥房及連銷藥妝店。而過去受水貨客問題困擾的上水亦人流漸稀,吉舖湧現。疫症之後會是藥房浴火重生,抑或過去傾斜的旅遊政策能得以改正,視乎政府如何應對。

多間店舖已貼上「租約期滿清貨減價」,有藥房在門外放置10、15、20元的特賣貨架。(歐陽德浩攝)

「自由行」積怨須正視

本地藥房結業,是人流減少、旅客消失的結果,但過去零售業過度側重不過夜旅客甚至水貨客的情況,也值得政府檢討。藥房生意受惠於內地旅客來港,但同時衍生水貨客擾亂社區的問題,藥房賣奶粉、衛生巾等賣到盤滿缽滿同時,其中最為水貨客所困擾的上水區自2012年起便先後激起過幾次「光復」運動,影響兩地關係。

藥房依賴內地旅客盈利,行李箱散滿地上入貨,篋來篋往的碰撞影響當區居民生活,而街道也失去本來應有的特式。這當然不是旅客的問題,而是政府欠缺規劃所致,未能在旅客需要與居民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其後雖有新田購物城的出現,但因為選址及周邊配套欠奉,未能起分流作用。如今藥房出現倒閉潮,政府應藉此機會為本港旅遊業帶來質變,既要規劃旅遊業配套,亦要吸引不同類型旅客。

過去大量內地旅客到港,但大部分都即日來回,活動以購物為主,模式自然容易影響居民生活。旅發局可以協助業界,在購物以外,從本地自然資源與歷史建築、文化習俗等方向發掘全新旅遊體驗。從2018年訪港旅客數字可見,當時內地來港旅客超越5000萬人次,但過夜旅客卻不足四成。香港的旅遊價值不應局限於水貨、奶粉,就算疫情退卻,香港旅遊發能否轉型,尚待政府與旅發局提出產業政策,為業界提供支援。

+2

旅遊業成果如何分配?

除了旅遊業轉型之外,要讓居民對旅遊經濟的蓬勃擁有實感,政府亦要思考如何將經濟成果分配到市民手上。市民與來港旅客起直接衝突,部分可謂源於居民日常生活受盡影響之餘,卻無法在經濟上分享到應得成果。從旅客身上的所得收益,往往只有藥房等旅遊相關行業可以獲益。旅遊業轉型同時,政府亦須從財富分配着手,讓香港市民為旅遊業付出同時,可以得到應得回報,紓解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