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美社會開始認真探討中國經濟之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上周以中國的新經濟模式為封面故事,當中一篇文章更以〈習近平正在重塑國家資本主義。不要小看它〉為題,指出美國以至西方政府中最極端的鷹派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只是「紙老虎」,只要發動貿易戰或是對其極限施壓,便很容易崩塌。這種假設主導了特朗普政府近年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但時間卻證明這種假設的邏輯「很簡單,但卻錯誤」(simple, but wrong)。

文章指出,西方過去輕視中國的經濟實力,充斥中國崩潰論、造假論等,但中國卻在關鍵時間把握發展機會,尤其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後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重構「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令中國的經濟更自主,更創造出了「習經濟」(Xinomics)一詞作為形容。文章呼籲西方社會應放下對中國「不堪一擊」的想像,務實地尋找合作的空間。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的圍堵,雖然也創造了一個機會驗證西方對中國經濟的眾多假設,美國的百般無賴也可算是對中國經濟的「試金石」,但目前為止的發展顯示中國經濟的韌性遠比美國鷹派所宣稱的要強。

深圳的成功成為中國經濟制度一個最隹的證明。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但耐人尋味的是,當我們想更了解中國經濟模式的時候,卻發現西方對其成功的原因眾說紛紜。中國自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於西方主導的經濟理論顯然是非常陌生。西方自由派及對華鷹派常稱之為「社會主義」,或者更極端地以「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這種稱呼顯然無法解釋當下中國經濟已高度融入資本主義元素的現實。而比較理性與學術的西方討論,則經常用到「國家資本主義」一詞。

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在19世紀末德國提出,意指由國家主導,通過資本主義(追逐利益)的方式運作經濟。這在19至20世紀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模式,很多後發展國家由於私人資本家的領域不夠成熟,為了追上先進地區的工業化而由國家通過資源控制和特許等方式幫助企業發展。歐洲的德國、亞洲的日本都是其中較突出的例子。中國當下的情況無疑與國家資本主義有很當共通的地方,但卻不完全是。國家資本主義在過去並沒有很成功,像戰前德國、日本、以至於被認為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蘇聯等國家都無法長久。《經濟學人》的文章留意到這些不同,認為習近平正重構「國家資本主義」,令國家主導下的經濟體仍能顧及經濟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

習近平:公有制主體不能動搖

不過,《經濟學人》的分析只包括了部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根本運作方式仍然是「資本主義」,與自由派所講的資本主義充其量的差別就在於一個由「國家主導」,另一個由「市場主導」。然而中國經濟運作的方式並非只是「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而已,實際上複雜得多。

中國的經濟長期與自由經濟接軌,必然要適應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但同時中國的執政者刻意防止完全依據資本主義的概念去運作經濟。中國的經濟決策並非由市場和利潤所完全主導,而是由國家層面分析什麼對「中國最為有利」所主導。舉例說,一條鐵路是否應該興建,不管是「國家資本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最大的因素是看完成鐵路所預計的經濟收益與投入是否合理。然而,在中國的決策環境中,是否興建這條鐵路還包括很多因素。當中有包括國家未來的發展計劃,例如中國在中西部所興建的大量鐵路,在興建的時候是欠缺經濟回報的合理性,但卻是國家開放「一帶一路」,重掌「陸權」的重大戰略之一環。另外,也可能包括了扶貧的目的。在單純資本主義下,利潤會集中,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中國政府認為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路線,所以在考慮諸同興建鐵路項目等問題時,考慮的並不單純是該路段能否有回報,而是考慮到為了幫助偏遠地區改善交通不便這個發展經濟最大的阻礙,從而幫當地的民眾脫貧。

中國的經濟是由國有經濟所主導,通過理解資本運作的原則,再以行政決策決定發展方針。經濟運作不能離開市場與資本等基本原則,但同時,亦不代表理解這些經濟原則就相當於完全依從這些原則發展經濟。最近,中國官媒之一的《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在2015年十八屆政治局的講話《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當中強調「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正好顯示了中國經濟以國家主導的經濟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相較起資本主義而言,中國模式的特點在於講求經濟上的治理,即國家決策如何能證明比市場原則更優勝。而這又是另一個關鍵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