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林鄭政府要警惕守財主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二(25日)指出,來年政府將不會動用很多公共財政,着市民不要對正展開諮詢的《施政報告》在這方面有太高期望。然而,這種守財觀念不但忽視本港正受新冠肺炎和經濟下行兩重打擊,更難助疏道社會的結構矛盾。

林鄭月娥預告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政府不會大灑金錢,並呼籲公眾不要期望過高。她繼而強調,港府在過去三年已在教育、福利、長者退休、醫療作大量投資,並認為過去一年社會先後經歷反修例運動和新冠肺炎,所以除了治安裝備外,政府亦有意加強公共衞生的投資,以應對日後的潛在挑戰。

林鄭任內否定了全民退保,其如今自言已在長者退休方面大量投資,本身已值得商榷。而疫情危機當前,特區政府即使先後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耗費逾千億,惟仍難解救本港於水深火熱之中。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和早前預算案的紓困措施,合共已涉及約2,900億元,但即使金額龐大仍未見可穩住經濟和就業,特別在近月第三波疫情爆發下,經濟影響尚未完全浮現,旅遊、零售和餐飲等行業的失業率亦已超越2003年SARS時期,故可以預料未來環境或為惡劣,加上疫苗普及化需時,即使第三輪紓困措施推出後,亦未必可以完全幫助本港脫離危險期。

應使則使 惠民至上

運用公帑當然須恪守審慎理財原則,但非常時期就應有非常應變措施。本港庫房在大花約2,900億元後,其財政儲備降至8千億至9千億元,即相當於SARS後的水平,但數字不但仍相當於14至15個月的政府開支,更比不少歐美國家來得穩建。

香港政府過去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財政儲備豐厚,不懂得應使則使。此等問題在一般日子未必顯眼,但疫情之下僱員缺乏保障、安老院應付不了防疫需要等惡果盡現。第三波疫情來襲,院舍爆發及奪去多名長者性命,尤其曝露安老服務的缺失。一如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其網誌中承認,即使已落實興建的安老院明天全數完工,本港的安老院宿位仍然嚴重短缺,急須大量投資。而過去政府為增加護理服務人手的政策,如「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和「登記護士訓練課程」,兩者所涉的開支合計將近3億,已能紓緩護士人手短缺。

以數論數,不少惠及民生的政策,所涉的開支不是天文數字,而是政府恆有餘力能夠負擔。例如去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中,即使政府已將補貼金額上限,由每月300元提高至400元,所涉的開支只約為31億元;在房屋政策上,港府年初曾為住在房委會和房協公共租住單位中較低收入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其開支大約為18億多;而在教育上,政府為中學文憑試考生代繳考試費的開支則為1.5億。

緊縮政策 基層當災

更重要的是,政府若在經濟下行時推出緊縮政策,或會出現惡性循環。2008年金融危機後,英國保守黨推出緊縮方案,其規模約為政府總支出的16%,但結果不但未能穩住庫房儲備,反而反使貧窮率上漲、無家可歸者大增,而聯合國的報告更直批英國政府的政策為「懲罰性、刻薄、冷酷」,並對民眾造成「極大痛苦」。

面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倒行逆施的理財哲學不但難助本港在疫情後快速復原,更會深化現有的社會問題。反之,若政府害怕大開庫房將導致入不敷支,其處理之道要不是開源就是節流,惟後者不但帶領經濟復甦,更反會造成惡性循環,故要平衡經濟和公共財政紀律,港府不止考慮在低息環境下發債,亦可選擇改革本港的稅務制度,還原稅收作為經濟分配正義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