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公共財政穩健 政府為慳而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下個月公布《施政報告》,並於周二(8日)聆聽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的建議。繼林鄭早前表示不會有太多動用公共財政的措施,顧問團成員亦表示雖認同政府的紓困措施必不可少,但明白這會對公共財政帶來的挑戰。然而,從各項數據可見,港府現時的公共財政不但穩定,更可算是大有本錢可善用公帑,疏導社會的結構矛盾,故當局若在《施政報告》裡仍抱有守財觀點,則會浪費改革和振興經濟的時機,因小失大。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本港經濟,儘管政府近月已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但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失業率亦尚未見頂,故令不少市民皆期待政府更多紓困措施。可是,除了上述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的意見,不論是特首林鄭月娥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官員,近月皆對紓困措施換來的巨額預算赤字表示擔心,且認為港府須預留足夠儲備,應付潛在挑戰。

據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的網誌指出,政府早前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和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合共已投入逾2,800億港元,並預期今個財政年度將會錄得歷來最高的赤字。雖然金額之大遠超沙士和金融海嘯危機時的紓困措施,但新冠肺炎的挑戰同是百年一遇,政府動用公帑紓解民困,且打破歷年財赤紀錄亦算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的應對之道。可是,未來如何調用庫房資源的準則,實非在於已花的歷史成本,而是當局尚有多少可用資源,以及經濟下行的深度和紓困措施的預期時效。

林鄭表示,現時不能透露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內容,但指出香港的公共財政已出現非常嚴峻情況,所以她現在要管理大家的期望,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將不會再有很多動用公共財政的新措施。(余俊亮攝)

香港負債少、儲備多

對比新加坡、美國、英國和德國,本港的公共財政能力無疑值得市民引以為傲。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過去30年間本港的人均財政儲備,由1990年4,322美元激增至去年的58,788美元,升幅達1260%,而上述四國同期的財政儲備,僅得新加坡能相論並論,而美、英、德三國的升幅亦僅得104%至244%。

其他數據亦顯示出本港公共財政穩定。在財政收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上,統計期內港府財政虧損,至今尚未試過超越GDP的5%,反觀英、美兩國不但長年出現赤字,更有突破一成的前例。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本港與獅城在財政儲備和財政收支比率同屬穩健,但後者的政府債務佔生產總值的比例卻超出100%,領放本港的7%,故本港財政的穩健度的確優於其他四國。

既然我們的財政能力尚未捉襟見肘,為何高官們仍在危急關頭勒緊褲頭,不斷強調公共財政紀律的重要性?《基本法》訂明的「量入為出」原則不但值得重新審視,在經濟下行時懼怕庫房入不敷支,其後果不單有礙經濟復甦,更會反造成惡性循環,難助本港在疫後復原之餘,亦難以疏道既有的社會問題,如安老服務嚴重不足,經濟過度依賴四大支柱產業等,這都是需要政府介入,並且推動改革和轉型。再者,隨着全球的疫苗開發工程已見曙光,各國政府的紓困措施的期限,大多亦止於全面重啟經濟活動之前後,非但難成為政府的恆常開支,更不會拖垮本港的公共財政。故當局在新冠肺炎和經濟下行夾擊下,切忌抱有歷朝的守財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