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債「入富」 香港應抓緊機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以英國為基地的富時羅素(FTSE Russell)宣布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其「世界政府債券指數」(WGBI),具體將於2021年生效。富時WGBI是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也是三者中最後一個納入中國政府債券者。由於指數為不少投資組合所追蹤,中國債券「成功入富」意味着全球將會有逾千億美元的資產流入中國國債市場。這除了是對人民幣國際性的肯定之外,更亦是香港的機遇。香港應該善用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大門的地位,抓緊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潮流,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隨着中國在全球的經濟重要性愈發重要,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經歷過多個壓力測試,包括挺過了多年來認為中國經濟會因為「債務」等問題而爆破的「支爆論」質疑,甚至在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中展示出中國社會與經濟強大的韌性,中國政府國債的地位愈發受到國際社會肯定為穩定資產。然而,中國國債與被稱為零風險的美國國債存在超過200點子的息差,以中國經濟的風險程度而言,這個息差明顯過大,也就是說中國國債價值被市場明顯低估。故此,中國國債「入富」是意料中事,未來會有更多資金流入中國國債市場也是可以預期。

中國債券「成功入富」意味着全球將會有逾千億美元的資產流入中國國債市場。

離岸人民幣市場利益龐大

另一邊廂,中美對抗白熱化亦加速了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擺脫美元影響的決心。整體而言,可以預期海外人民幣相關資產的交易在未來將會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媲美美元相關資產的龐大市場。在這股潮流之下,香港應當把握好機會成為中國的紐約,牢牢掌握人民幣海外市場的交易,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事實上,作為人民幣離岸最大的交易市場,人民幣交易已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人民幣在港的交易額,一直有穩定增長,按國際結算銀行(BIS)三年一次的評估,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在2013年4月為平均每日成交495億美元,至六年後2019年4月已增長超過一倍達1,076億美元。這還只是在2010年代人民幣國際化才剛起步時的數字,觀乎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的趨勢,交易額的增長在未來10年將會有更大增長。而人民幣國債方面,香港從2007年首次發行人民幣債券、2009年首次開始發行中國國債。今年國家將發行150億元人民幣國債,其中有50億將在港發行,如果未來將有近千億美金流入中國國債,香港將得益不少,政府可藉此增加大量財政收入。

有些人認為《港區國安法》將令香港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這種預測未必站得住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與內地經濟發展有緊密關係,並非單純是因為西方國家喜歡香港而已。無論外國企業是否喜歡《港區國安法》,只要他們一日仍想要在中國投資,那香港「一國兩制」的地位是難有其他替代。香港的優勢始終在於「一國兩制」,「一國」令香港與內地一脈共生,是香港吸引海外資金流入的「根」,「兩制」令香港能做到內地城市所不能做的,提供一個讓資金流轉的金融市場,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土壤」。「一國」與「兩制」互為因果,不能只有一個。故此,香港鞏固金融中心的辦法並不是向這些西方國家乞討回來,也不是去追逐這些西方國家的標準,而是應該搞清楚自己的將來到底在何處。香港應把握好「一國兩制」的優勢,一方面加強與陸港之間的互信,一方面促進香港金融改革,令市場準備好應對人民幣國際化潮流的機遇。

「一國兩制」才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