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解決貧困 眼光要超越選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選舉周二(3日)正式投票,究竟是民主黨拜登入主白宮,抑或共和黨特朗普連任,廣受關注。而美國在經歷新冠肺炎打擊後,許多弊病早已徹底暴露,亟待從政者提出方法根治。最近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儘管聯邦政府早在春季推出總值兩萬億元救措施,但貧窮問題在出現短期效用後「打回原型」,這就揭示一個問題——短期措施以外,政客究竟是否已經意識到,根本性的結構改革才是美國的出路?

美國國會3月通過《關懷法案》(Cares Act)後,當局向住戶派發一次性救濟金,成年人和兒童分別獲得1,200和500美元,同時擴大失業保險。縱使措施令貧窮人口減少400萬,但隨着支援成效逐漸沖淡,自5月起數字反彈800萬。當然,短期救濟措施絕非一無是處,畢竟經濟狀況因疫情而急轉直下,紓解民困是應有之義,但任何負責任的政客都要問:派錢,然後呢?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超過22萬美國人死亡,可謂極其不幸,這與特朗普政府疏於應對有直接關係。疫情也揭示美國在治理上的長期缺失——兩黨只懂「派錢」,明白這有助紓解社會焦慮,但對全盤改革卻欠缺承擔和願景。美國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派錢有如注射嗎啡,可緩解一時之痛,卻無助根癌症。美國的問題是什麼?簡單而言是過度金融化和嚴重分配不公。疫情期間,貝索斯、朱克伯格等超級富豪的身家水漲船高,與800萬人「返貧」形成鮮對比,正好說明了問題之嚴峻。

從政初心:公平正義

大選理應是政客和國民檢討治國理政上的弊端、繼而為國家定下前進方向的寶貴機會,但在這方面兩黨候選人都未有讓人看到希望。事實上,由前總統列根大幅限制政府在社會經濟管理上的角色開始,美國便種下當前苦果的種子。時至今日,特朗普並不覺得需要改革,還在相信所謂「滴漏效應」,繼續走新自由主義的老路;拜登看似好一些,他指出了「舊經濟」(old economy)存在結構性弱點和不平等,問題是他欠缺撼動既得利益者、調整經濟結構的魄力和能耐——只要看看其前上司奧巴馬在任8年期間的表現,恐怕沒有多少人相信拜登明白過往數十年美國「去工業化」帶來的惡果,更不會相信他會推動大規模的改革。

實踐公平正義理應是政治人物的初衷,對普通人而言,公平正義並不僅僅代表一張選票,更重要是選票能否換來一位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帶來新願景、開啟新時代的領袖。美國有很好的本錢,假如新任總統懂得將每年7,000多億美元軍費投放在基建、勞工保障、教育上,貧困肯定明顯舒緩,美國社會面貌定必煥然一新,更能體現政治的初衷就是公平正義。可惜,無論是新自由主義的特朗普,還是看起來進步、實際上卻不甚了了的拜登,均讓人失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