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應該回歸理性論政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8名前任及現任立法會議員因今年5月8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衝突,最近遭警方拘捕,被指違反《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下的「藐視罪」及「干預立法會人員」。相關議員是否違法,有待司法機關處理,但立法會亂象頻生,卻是社會有目共睹。一方面泛民在議會中不時拉布或擾亂秩序,建制派亦未見得能公正維持秩序,雙方全面鬥爭,無助香港建立優質議政文化。

早前立法會內會在公民黨郭榮鏗主持下,經過17次會議仍無法選出主席,嚴重干擾內會正常工作。在這種背景下,內會原主席、民建聯李慧琼於5月8日召開特別會議,處理法律問題和其他積壓事項,最終在混亂場面下,立法會秘書處報警求助。建制派無疑在應對內會風波上也有責任,包括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遲遲沒有引用《議事規則》賦予的權限果斷介入。但民主派沒有知所進退,在立法會內沉迷於各種「抗爭」手段,也實在令議會文化每下愈況。

不同陣營的議員就不同議題激辯是正常的,只要雙方鋪陳理據、以理服人便可。但民主派所講的「議會抗爭」卻不是這樣——他們經常不惜癱瘓議會運作,就連一些關乎民生福祉的法案也無法處理,這難道就是市民想見到的代議士嗎?

泛民不應為反而反

自從香港在八十年代發展代議政制以來,司徒華、李柱銘、張文光等從政者一直被視為溫和理性的代表,能為中產專業人士發聲,他們寄託了許多市民渴望香港邁向善治的期盼。可惜,近年的政治文化卻愈發令人失望——不斷點人數、流會、「拉布」、肢體衝突接連上演。曾幾何時,香港人看不起台灣立法委員當眾打架,慶幸香港議政文化並不劣質,但如今,想不到香港竟然變成這樣。

泛民主派應當要有自己的「抗爭」原則。這個「抗爭」不是指在民粹的社會氣氛下,在立法會一味為反而反,而是為社會爭取最大利益,務實地履行代議士的職權。他們應該明白,他們的那種「抗爭」根本無助建設一個更美好的香港,社會不但會蹉跎歲月,他們亦未必能如其所願,甚至可能遭政治對手反制。

香港需要高水平議政文化,這需要高水平的政治人物去實現。所謂高水平,不在於炫耀政治姿態,而在於切切實實為市民解決問題。香港需要在疫情中重新起步,泛民應當積極參與整個過程,以實事求是態度,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與港府和建制派互動。我們深信,只要泛民擺脫民粹氣氛底下的政治正確,重新定位其在議事廳內的角色,監督政府推動惠民改革,香港便可逐步走出政治泥漿摔角,逐步落實高水平的議政文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