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及建制政黨均要有主見 為社會謀福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建制派「班長」廖長江接受《香港01》訪問,大談從政者應有的政治倫理。對於泛民早前決定以民調結果決定去留,他批評對方想留守卻不敢下決定,毫無主見,「猶抱琵琶半遮面」。廖長江的論斷準確,對泛民確有「知人之明」,但他所屬的建制派,又有沒有「自知之明」?

說廖長江有「知人之明」,在於他概括了泛民在激進勢力抬頭後的尷尬處境。泛民陣營包括律師、會計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理應是理性的、講道理的,惟他們對凡事不妥協、自我中心的民粹勢力彷彿失去免疫力。人們清楚記得,泛民雖沒有參與去年的反修例騷亂,卻為暴力破壞搖旗納喊,變相為暴力壯膽;騷亂稍為平息後,泛民即炒作所謂議會「35+」,以癱瘓政府運作為手段,迫使對方回應政治訴求。

+13

廖長江認為:「一個政黨有自己尊嚴、理念……你(泛民)這樣做,也不會得到極端『抗爭派』支持者的支持,你只會損失自己的理性票。」這個說法沒錯——「抗爭派」認定泛民是舊時代的產物,不是同路人,泛民委身「抗爭派」,最終只會令自己面目模糊,埋葬正在不斷受侵蝕的理性。

與其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倒不如恢復理性。香港政治正處於撥亂反正的階段,中央通過介入內會風波、實施《港區國安法》、允許立法會議員延任等方式,讓各種政治力量認識它如何理解《基本法》的落實,而在這個程中,泛民亦獲得重回理性議政的機會。只要他們與「抗爭派」保持距離,把握未來一年的機會,讓中央和市民看到他們可為「一國兩制」的實踐發揮建設性作用。

建制不應再做「保皇黨」

但廖長江在看到泛民的問題之餘,也要有「自知之明」,這牽涉建制派是否對自己的角色有準確的了解。建制派的「應聲蟲」形象非常明顯,中聯辦和政府要求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廖長江批評泛民毫無主見,這何嘗不是建制派的寫照?如果選民不是認為建制派盲目為政府保駕護航,他們又怎會在去年的區議會選舉大敗?

建制派成份很複雜,既有專業人士(廖長江是大律師),也有商界代表,更有民建聯、工聯會等大眾式政黨。理論上,他們對政府的建言應是全面、具廣泛性的,但實際上不少人只懂維護既得利益,傳達不了廣大市民的聲音。倘若他們懂得運用自身在行政會議和立法會議席過半數的優勢,責成政府回應民情,就住屋等民生問題推動必要的改革,他們的形象不致於那麼惡劣。

泛民和建制是政壇兩股主要力量,兩者無法對自身角色有準確把握,便是失職。泛民不應因為擔心流失「黃營」選票而被激進派牽着鼻子走,建制則應有腰骨,不要充當政府的「應聲蟲」。只有這樣,香港的管治水平才有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