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特首找數】香港人的優質就業何時得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五(11月6日)晚上在訪問完北京、廣州和深圳後回港,這趟行程據她上月所言是今年《施政報告》延期發表的主要原因,亦即參與部委協調會議爭取內地支持各種惠港措施。現今這項工作既然已經完成,我們期盼她能盡快公布《施政報告》,並且兌現她從當初參選到上任以來的各種承諾,其中之一就是建造良好的就業和創業環境。

林鄭月娥在2017年的競選政綱裏設有「多元經濟,優質就業」專章,當中還描繪了一個美好願景:「我們有至少兩個具優勢、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創新及科技和創意產業。我們應增加資源投入,並在政策、土地、人才等多方面為香港營造發展創科和創意產業的氛圍。這兩個產業不但可令香港經濟多元化,同時也將為香港青年人帶來優質就業,提供在傳統優勢產業以外的上流機會。」

不過,林鄭月娥任期雖然過了一半,但是我們並沒看到本地的經濟變得更加多元化,傳統優勢產業還是那些,青年就業、創業環境亦未見有任何改善,失業率更創下了2004年以降新高,箇中固然有過去一年反修例運動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是最根本原因還在於香港政府在她帶領之下並沒有做好產業改革、支持創意和推動就業的工作。

青年失業問題不受關注

就以林鄭月娥上任之後的首兩份《施政報告》為例,她嘗試徵引2017年10月、2018年6月的整體失業率數字3.1%及2.8%,藉此吹噓本地勞工市場基本達致「全民就業」,是「近20年來的低位」、「過去20多年來最低」、「逾20年來最低的水平」云云,同時卻隱瞞同期15至24歲組別的青少年失業率高達9.5%和8.9%,並且是所有年齡組別失業率最高的一群人。

早幾年有人批評政府當年規劃不善,令天水圍除了不時發生倫常慘案,更成為當區青年失業率高、歸屬感低的「悲情城市」。

到去年社會經濟及政治風波影響下行惡化時,林鄭月娥索性選擇對此盡量避而不談。2019年整份《施政報告》在交代失業率逐步上升之外,僅餘下一個空泛的「鼓勵就業」改善民生政策理念,以及一句「財政司司長分別在8月和9月宣布『撐企業、保就業』以及減輕市民生活負擔的一系列措施」,除此之外再無片言隻語述及就業事宜,遑論專門處理青年失業。

產業單一窒礙工種多元

當然,一個就業環境良好的社會不限於單純讓人找到工作,也要創造更多工種選擇。無奈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與專業服務在2002年被確立為「四大支柱」後,佔總就業人數比例竟由44.6%增至2018年的46.3%;反觀文創、醫療、教育、創科、檢測和環保產業自2009年晉身「六大產業」後,佔總就業人數只是由11.4%增至13.0%,顯示產業結構、工種選擇長年並沒多少變化。

國泰航空10月21日宣布重組計劃,削減8500個職位。(張浩維攝)

林鄭月娥執政三年以來,似乎無意也無力去扭轉此一局面。上月國泰大規模裁員後,最先向被解僱者招手的便是地產代理商,此事正正反映「傳統優勢產業」勢力依舊龐大。再早前8月的青年發展委員會網上會議,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甚至回應青年求職者說「唔好揀擇第一份工……洗碗都喺工作經驗,掃地都喺」,更揭示了高官對此問題根本毫無意識。

創業支援偏歪失準

在找工作一事上與就業同樣重要的無疑是創業,但近年政府對創業的支援恐怕要比就業還差,像是上面提過的文化及創意行業,其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於梁振英時期起碼還有4.5%至5.1%,去到聲稱要扶持此一行業的林鄭月娥任內這個數字卻跌至4.4%。香港希望投身文創之人不在少數,何以其規模在政府有支持、市場有需求之下不進反退?唯一原因只能夠是支援方向出錯。

試想想一位有雄心壯志創業的年輕人,他克服重重面試才有機會獲資助啟動成本,結果卻被告知金額要視乎其後續業績分批發放;辦公室的租金只有頭幾年獲優惠減免,及後將以幾何級數高速上調;當局所謂業務支援僅得籠統的資訊整理及諮詢服務,並無具針對性的客戶匹配或員工介紹……身處這種環境,叫本身欠缺融資能力與人脈網絡者如何能成功創業?

既沒有優質多元的就業選擇,亦沒有便利合適的創業環境,失業率還逐步上揚,港人要找到「好工作」自是日益困難。究其原因,正是當局施政欠缺遠見,只會組織幾次短期實習、開設一些臨時職位,甚至以為單靠幾筆撥款就能解決就業結構問題,沒整套協調產業、教育、地產配合就業的宏觀政策。在林鄭月娥餘下不足二年的任期,我們有望看見這情況開始轉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