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特首找數】收地建屋方能還香港人安樂之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二(3日)表示預計在11月25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然而《施政報告》並非只是一份「報告」,市民大眾更期望從中看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與實績。可是對本港最嚴重的房屋和土地問題,林鄭月娥近三年的表現實在難以令人滿意,遑論做到她三年前在競選政綱許下的承諾。

2017年,林鄭月娥參選行政長官的競選政綱表示自己的房屋政策「以置業為主導,讓市民安居,樂以香港為家」,又稱「會想方設法,與民共議,建立共識,大力開拓土地,為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但是她的任期已經過去超過一半,市民捱貴租、供貴樓問題未見改善,而林鄭月娥卻繼續空談長遠願景,不肯處理大部分港人當下連基本居住權都受威脅的問題。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保障「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家屬所需之適當生活程度,包括適當之衣食住及不斷改善之生活環境」,《基本法》第39條亦規定公約適用於香港,無奈包括林鄭月娥在內歷任行政長官都沒能真正做到確保港人享有適當以至不斷改善的居住環境,而在她的領導下更像是不斷變差,或者起碼不斷變貴。

本港樓價高企,房屋問題備受關注,劏房在港十分普遍。(資料圖片)

執政三年 價租俱升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各類私人住宅單位從林鄭執政至今的售價指數從337.5增至382.6,亦即上升了約13.4%。政府統計處資料則顯示,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內的「私人房屋租金」項目由106.4增至113.1,亦即上升了約6.3%;與此相對,從2017年第三季減至2020年第二季的實質本地居民總收入卻減少了約1%,若按環比物量計算更是暴跌約7.3%。

另一方面,房屋署的資料顯示2017年6月底公屋請約有150,200宗一般申以及約127,6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4.7年及2.6年;到2020年6月底則有155,800宗一般申請以及約103,9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5.5年及3.0年。儘管公屋申請人數表面上透過行政措施調整而顯得略有減少,但是個案輪候時間卻變得更長了。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輪候公屋者眾。(資料圖片)

空談願景 不救近火

面對樓價、房租升勢以及對公屋的持續需求,最有效的做法自然應該是盡快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可惜經歷兩年前的「土地大辯論」後,林鄭月娥最常放在口邊的選項卻一直是「明日大嶼願景」,而在去年諮詢期間當局仍表示目標是讓首階段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在2025年展開,並於2032年提供首批住屋單位,距離今天最快尚餘一輪之遙,完全無法應付市民即時居住成本問題。

至於其他能更快獲得土地或建設房屋的短、中期選項,港府近幾年似乎都無心認真跟進。林鄭上任以來引用各種條例徵收土地至今依然僅得約94.5公頃,跟她承諾的700公頃相差甚遠;去年顧問報告找出約160公頃高發展潛力「棕地」,結果有逾半約91公頃被規劃署用「面對發展限制而這些限制短期內難以克服」、「各自位置分布非常分散」等理由拒絕作公營房屋發展。

特首林鄭月娥多次提出,「明日大嶼」是解決現今房屋需要的方法,填海是無可避免。(資料圖片:余俊亮)

平抑樓價 責無旁貸

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從2015年起發佈《全球生活報告》,其中香港至今連續六年蟬聯全球城市樓價之冠,而在租金方面亦從最初的第七位攀升到今年的第三位——這個升勢剛好還是從林鄭月娥上任起的2017年開始——,因此即使說本港是這世界上居住困局最嚴重的地方亦不為過。既然高樓價、高房租早就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主事官員自然不可能再有餘裕去理會什麼未來長遠願景。

香港房屋問題已經燃燒得像一場熊熊大火,行政長官原本應該是帶頭去撲熄它的消防隊長,但她這幾年表現好比無視火場現況,只會大談如何確保救火物資供應充足,甚至隔空告訴受災群體毋須擔心明日流離失所,惟遲遲不見有任何實際放水滅火、破門救人的行為。漠視眼前現實而跑去妄談「假大空」的理想,若非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就是敷衍了事、無心為民,這樣的人又如何值得社會的信任和託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