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DQ|泛民總辭換不來善治 林鄭有何值得興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周三(11日)通過有關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後,泛民主派議員隨即宣佈總辭。當被問及議會是否淪為橡皮圖章時,特首林鄭月娥語帶輕佻地說:「撥款申請、條例議案都是為香港的經濟、民生改善……若能快速通過更興奮。」泛民總辭之後,「點人數」和「拉布」估計不會再發生,議政效率相信可以提高,但這並不值得慶幸——假如政府繼續怠政懶政,漠視民生福祉,香港只會繼續沉淪。

相比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的行政立法關係,香港奉行行政主導,立法會的角色相對局限:議員不能提出涉及公共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的法律草案;而涉及政府政策的草案,在提出前必須獲特首書面同意。另一方面,最近「兩辦」出手糾正內會風波、《港區國安法》阻嚇議會「攬炒」等,亦令港府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然而港府卻不懂得運用優勢,推動長期滯後的經濟民生改革。當局最近先後擱置郭榮鏗有份倡議的一手樓空置稅,以及把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法例草案推遲至下一屆立法會才提交,明顯有利地產商和僱主,反映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無視社會福祉。這些例子充份證明,林鄭聲稱「條例議案都是為香港的經濟、民生改善」根本是口惠而實不至。

阻礙政府的是既得利益

我們要問,香港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泛民沉溺政治操作是不智的,但相比泛民攪局,政府怠政帶來的禍害恐怕更大。長期以來,當局死抱「小政府大市場」邏輯,推卸管治責任,即使近年鸚鵡學舌地大談「深層次矛盾」,卻鮮有實質措施推動改革,一遇阻力便跪低。事實上,在一手樓空置稅、收地建屋等問題上,最大阻力往往不是泛民,反而是工商界、鄉事派等既得利益者,但政府就是不敢搬動他們的乳酪。立法會少了泛民以後,林鄭月娥能給市民取消強積金對沖、短期內增加勞工假期、開徵一手樓空置稅、增加產假及侍產假、提供全民退休保障嗎?若然不能,為什麼不能?

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管治責任必然要由手握最多行政資源的政府承擔。香港在住屋、醫療、安老、教育、交通、勞工等層面存在明顯缺失,當然也是港府管治不周所致。假如港府拒絕摒棄不合時宜的管治邏輯,不願意在經濟民生上主動籌謀、主動改革,那麼在立法會快速通過的,必然是鞏固既得利益勢力、與民為敵的法案。如果是這樣,泛民不再「阻頭阻勢」也換不來善治,那又有什麼值得林鄭「興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