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DQ|「抗爭」絕非香港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黨許智峯在泛民「總辭」後回顧四年議會工作,認為最大得着是在反修例抗爭上能與港人同行,他在談及未來工作時表明會用盡自己的身位拉近泛民與「抗爭派」的距離,處理彼此的理念差異,又強調陣營應該將槍口一致對外。這顯然是對抗思維的延續,也是當局者迷下的必然結果,但是政治世界講求現實,聯同「抗爭派」與中央硬碰硬兌現不了美好的將來。泛民與其再胡思亂想,倒不如思考如何在矛盾中爭取合作,將遇到逆風的「一國兩制」撥亂反正。

到了今天,恐怕沒有人會否認香港正處於政治矛盾異常突出的畸型狀態。這為什麼會發生?因為香港政治偏離了「一國兩制」軌道,越過了紅線。一場源於政府粗暴修例的示威,最後卻演變成明顯威脅社會穩定的騷亂;「自決」、「港獨」、「攬炒」思潮的湧現,則令香港在「一國兩制」憲制安排下的地位受到挑戰。這些畸型發展導致了《港區國安法》和DQ的實施。無可否認,這是極其不幸的,愈來愈多人看到局勢的發展後都在慨嘆香港「回不了過去」。

我們要問,「過去」的香港是怎樣的?曾幾何時,許智峯所屬的民主黨走入中聯辦,促成回歸以來唯一一次成功的政改,這是理性溝通和妥協的結果。事實上,直至數年前,民主黨仍然相當理性,胡志偉在2016年12月當選民主黨主席時還表示為了利益和福祉,不會抗拒與中央政府溝通,而許智峯在同年初入議會時還想着做「環保鬥士」,有一副理性議政的姿態。

理性議政 香港所需

可惜,後來的民主黨卻失去分寸。去年的反修例騷亂令社會陷入空前撕裂,民主黨不單沒有嘗試制止,反而充當「抗爭派」的啦啦隊;而在議會內,這個在許多人眼中屬中產專業代表的政黨,居然不必要地阻撓《國歌法》通過,以種種魯莽手段挑戰中央原則底線。曾幾何時,香港人對「文明」二字非常執着,會欣賞李柱銘和曾鈺成那種君子之爭,會批評打架的台灣立委不顧體統,但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

當下的香港,理性論政被扭曲為對不義制度的加持,與中央和建制的良性互動被強辭奪理地貶斥為「投降」、「跪低」,彷彿除了「抗爭」就別無他選。但我們要冷靜地思考,究竟「抗爭派」究竟為香港爭取了什麼?首先,他們為香港爭取了《港區國安法》;其次,在他們的「國際線」圍堵下,中國不單沒有受到打擊,反觀香港卻在折騰。更可悲的是,在「抗爭」過程中,許多泛民政客及其「和理非」民眾卻受到欺瞞,誤以為「抗爭」真是香港的出路。

我們並不認同香港出路在於「抗爭」,因為它根本兌現不了一個美好的將來;當然,我們亦不要走向另一極端,盲目順從政府。我們應當不卑不亢、實事求是,先以改革回應社會經濟矛盾,再按「一國兩制」原則解決政改爭議。只要這樣,香港才不致於在混亂和失序中蹉跎歲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