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檢測方向正確 提升效率成關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疫情反覆,政府上周收緊內地返港獲豁免檢疫人士的入境要求,並訂立《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讓當局可要求某類人士接受病毒檢測,以及指明的醫生可要求有病徵病人接受檢測。擴大檢測固然能盡早找出感染者,切斷潛在傳播鏈,但檢測出結果的時間及採樣模式等都仍有待完善。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周一(16日)在電台節目中指出,政府應規範檢測化驗時間。

早在8、9月,許樹昌、梁子超、袁國勇等專家皆指出香港檢測出結果慢的隱患。比如在9月的全民自願檢測中,一名女患者於9月1日採樣,9月2日未有結果便已現病徵,9月3日入院,4日才確診。結果遠遲於病徵出現,讓檢測在防疫工作的預防作用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若該患者為無症狀感染者,那麼在採樣到確診的3日間,便會不自覺地增加社區傳播的風險。

今年7月單日確診個案「破百」,市民紛紛到私家醫院做病毒檢測,導致多間醫院檢測額滿,有市民為了一個籌號不惜在醫院等候區苦等13小時。(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行政安排增加效率

現時,香港對於核酸樣本送到政府化驗所後,出報告的時間並未有明確承諾與規定。比如在清晨或上午抵港的乘客,多數會於同日下午取得結果。而在夜晚,有時甚至在下午的乘客,則需於檢測結果中心留宿一晚等候結果。而根據何柏良指出,遇上公眾假期,更有一定比例的樣本未能在24小時出報告。市民若自行到診所和化驗所,有的需時1至2日,有的則可長達一週。也即時說,公私營檢測都未能達到專家建議的24小時內出結果的標準。

但技術上,香港早在4月開始便已掌握快速檢測的方法。醫管局曾表示新的測試方法不僅不需要等候累積多個樣本才能開始檢測,只需一、兩個小時便能出報告。也即是說,出結果快慢的差異更在於行政的安排,而這背後是香港化驗師供不應求,及現時衛生署相關電腦系統仍較多依賴人手輸入資料。在目前的局限下,香港政府可考慮加強公私營人手於特殊時期的合作及建立疫情下的快捷錄入體系,並分出檢測的優先級,比如本港市民的出遊檢測需求排後,高風險回港檢測排前等,通過更有效率地行政安排,盡可能保證各級檢測需求能夠盡快予以結果。

政府在擴大檢測後,採樣的時間、模式同樣影響防疫效果。比如在患者感染的頭兩天取樣,往往會因病毒含量不足而呈現假陰性的結果。那麼港府在實施擴大檢測策略的同時,更要考慮何時何人需要多次檢測。又比如香港較多採用的深喉唾液檢測,其好處是市民可自行採樣,既靈活也降低了人手壓力。但另一方面,相對於鼻咽拭子檢測必須由專業醫護採樣的模式,市民自行取樣的深喉唾液樣本或因採樣方法有誤,而影響最終的結果。因此,在擴大檢測的同時,政府會否進一步規定不同人群的採樣模式也是另一個影響防疫效率和效果的問題。

香港或正處在會否觸發第四次疫情的關鍵轉折點上,因此政府擴大檢測後,須在檢測報告輸出、採樣時間和模式的規管上克服現有不足,才能做到內防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