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優先座惹爭議 莫用泛道德 遮掩港鐵政府責任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鐵上月計劃將車廂內的優先座由每卡2個加至4個,反惹來優先座廢存的爭議。同樣的反應雖非香港獨有,但卻相當程度反映香港社會當下的特殊狀況,例如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世代摩擦。所謂關愛座的問題,怎樣才做到符合社會各類市民的需要,港鐵與港府責無旁貸,兩者均須實實在在的用提升服務質素來回應市民的交通需要。

道德批判違原意 別讓關愛成恐懼

港鐵自2009年起設優先座,上月更將這項制度推而廣之,在東鐵、西鐵、地鐵由2個倍增至4個。這建議的用意雖善,卻意外惹來批評。有論者指,優先座實踐至今,已異化成另一種社會矛盾,如有人擔心,會否因為不讓出優先座,而被拍片放上網遭「網絡公審」?又或是否為了明哲保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坐優先座以免被指指點點?優先座會否變成「道德批判座」?

類似爭議其實並非香港獨有;外地不少鐵路與公共交通工具也有設優先座,而無論增加或減少,結果都難逃社會爭議。

就如台灣的經驗,就將優先座的設立,由公共運輸機構自行處理變成政府直接立法,規限優先座(當地稱博愛座)比率不低於總座位數15%。但台灣的網絡批判之風亦盛,如有八仙塵爆的傷者,被指罵「好手好腳還佔座」。在類似網絡公審事件時有發生下,不少台灣乘客對優先座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就算車廂再擠迫,亦不敢坐在空的優先座,以免惹上不必要麻煩。

台灣用立法也難息爭議,哪乾脆取消又如何?主要行走大阪、京都、神戶等地的阪急電車,於1999年就曾廢除優先座,改行「全席優先座」制度。其後發現,「全席優先座」就等於沒有優先座,完全不能發揮所提倡的讓座精神,在爭議批評聲中,結果還是恢復原有制度。就是說,優先座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尤其日本的優先座有額外的特殊功能,就是座位附近不能使用電子產品,以免影響患者醫療器材運作,因此要廢亦廢不得。

優先座增加捱批、取消也捱批,是否仍有其他解決辦法?不少地方就從「認證」方面入手,如英國、南韓及台灣等地,都會向有需要者發出優先座位卡一類的證明。但這種架床疊屋的政策,又會引起另類問題。例如,長者或會因為申請手續繁複而不去申請。沒有認證的長者不好意思坐在優先座,完全顛倒了制度的原意。也有人認為,這無異是向使用優先座的乘客打上「老弱病殘」的標籤。

由優先座引發的爭議,在外地比比皆是,但每個地方的爭議背後,實有其特殊因素。就以香港而言,引發優先座爭議的核心是世代矛盾,就是不時有年輕人被指佔用優先座,不願讓座予有需要人士,特別是長者。有年輕人因而遭到網絡公審,被認為是不懂敬老、無道德觀的「廢青」。

這樣難免令人驚覺,不少人以為早已深植港人包括年輕人心中的敬老觀念,對部分年輕人而言原來並非金科玉律,甚至早已棄若敝屣。但在批評年輕人的同時,社會也需反思,香港年輕人何以至此?

關愛座的爭議,其實一定程度反映了香港社會一些長期問題。不少年輕學子、上班族等,每天在繁忙時間搭乘港鐵上班上學,下班放學,飽受擠迫的車廂、長得令人透不過氣的交通時間,弄得身心疲憊,都會希望盡量佔座爭取休息。此情況在近年更是每況愈下,部分原因相信是2012年中開始,港府實施長者可以兩元優惠票價搭乘多種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港鐵,而令不少長者因此多搭港鐵買菜、會友。由於長者優惠全日通用,更多長者搭客在客觀上令繁忙時段的港鐵更見擠迫。因此,對部分必須上班上學的年輕人而言,若果都要讓座,那就永無舒適坐車之時;這種狀況,或有令部分年輕人對長者乘客自生怨懟,更遑論主動禮讓長者了。

世代摩擦其來有自 矛盾藉優先座引爆

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世代矛盾」,藉優先座爭議爆發,恐已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背後實折射出諸般社會分歧,當中包括社會流動的凝滯,不少年輕人感到上流日益困難,因眾多職場以至社會中上層位置,仍為上一代、甚至上兩代的長者所佔,更覺得他們經常對年輕人指指點點數落,不識對長輩感恩。

更甚者,當前香港社會就政治取向之爭撕裂,而在不少年輕人眼裏,大部分長者都是建制派支持者,會因為區區「蛇齋餅糭」便不問是非盲撐建制派,站在同一線阻礙香港民主發展,是既得利益的捍衞者、與年輕人對着幹。

這些觀感未必真實,但卻實實在在形成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矛盾;尤其在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在年輕人間大行其道的今天,往往將觀感當成真實,令世代矛盾不斷發酵、甚至激化,以至連帶長者也對年輕人衍生歧見,演成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優先座之爭,是在這個大環境下所產生的其中一個突出病徵而已。

因此,無論優先座席位是增加也好、減少也罷,甚至透過宣傳教育教化,頂多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要化解優先座爭議,必須針對背後的社會環境與矛盾,才有望對症下藥。作為問題始作俑者的港鐵與港府,實責無旁貸。

對港鐵管理層而言,實應撫心自問,在年年加價、利潤豐厚,如上個財政年度盈利逼近130億元之下,港鐵有把多少心思資源,放在提升服務水平、改善乘搭體驗,箇中顯例,是港鐵無論是洗手間、車站及月台座椅等人性化設施的進度,仍然相當緩慢;整個鐵路系統的設計,仍是冷冰冰、機械式,只為不斷追趕時間而設,而未有考慮每日長途跋涉的各類市民的感受。

同樣關鍵是,港鐵雖表示將陸續增加班次,實際卻長期未見顯效,車廂擠迫情況一成未變,市民要擠上列車已自顧不暇,又如何關愛他人?乘客更難免質疑,港鐵不斷加價、從市民口袋中賺取巨額利潤的同時,有否做好本分,還乘客一個與香港國際都會地位相匹配的舒適乘車體驗?連港鐵都不關愛乘客,僅視之為提款機,又怎能將關愛文化落實在優先座之上?

這也正正突顯出作為港鐵最大股東的港府,未有盡善為市民監管港鐵此重大公共資產的責任。港府應該積極發揮大股東的影響力,督促港鐵提升服務水平,包括緊盯更新訊號系統加密班次的進度、大力推進改善月台與車站人性化設施的計劃、追趕新建鐵路線的工程時限。但更關鍵是,港府要從公共政策入手,設法減低人與人的摩擦面。

港鐵服務要人性化 港府三方面檢討

應檢討的有三方面。一是優化長者兩元乘車優惠計劃。以公帑津貼長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鼓勵長者出遊,令晚年活得精彩,社會普遍支持。惟以香港的現實交通承受能力,應思考試行為長者乘車優惠設時段限制,例如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暫不設優惠,既提醒長者避免擠成「沙甸魚」,或可減少年輕人與長者乘客的衝突,也讓上班上學的市民可稍減些擠迫。

二是檢討鐵路優先的交通發展藍圖。港府的交通運輸發展方略,是希望以鐵路作骨幹,以提升效率,亦看似更環保。惟港鐵服務水平以至公司管治水平顯然遠遠不符市民期望。港府應重新檢討交通發展策略,以開放態度考慮容納不同的運輸經營者,一方面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交通工具選擇、另一方面更可增加市場競爭,避免水準每況愈下的港鐵壟斷交通市場,愈做愈差。

三是檢討勞工政策,尤其盡快制定標準工時。年輕人使用優先座,一定程度是因香港工時過長,工作過於勞累,有調查顯示香港工時平均每天10小時,乃全球最長之首。港人工作壓力逼人,而大量市民居住在偏遠的新市鎮,每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設法找座位休息,實人之常情和現實需要。要處理問題,須盡快制定標準工時,以減港人工作過勞、無償長時間加班等現象。打工仔工作壓力減輕,有助紓緩乘車佔座誘因。另外,也應重新啟動檢討多年推行彈性上班時間不彰的得失,以疏導擠迫,及讓打工仔有所選擇,令上班時有相對理想的乘車環境。

正因如此,優先座的爭議,不應只以抽象的道德眼光視之,也難望透過小修小補化解,除了看清問題背後的矛盾,富甲一方的港鐵固要大力提升服務與設施,待客人性化;港府更必須從更高的公共政策角度,還港人、包括年輕人與長者一個有利關愛文化紮根茁壯的社會氛圍和基礎。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