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真的讀懂鄧小平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基本法》頒布三十周年法律高峰論壇上致辭,提及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1984年和1987年有關「一國兩制」原則的兩段講話,以此駁斥近日針對全國人大常委會涉港決定的批評。不過,林鄭在引述鄧小平作「自我加持」之餘,卻未必留意到後者在1984年10月3日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曾經指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某些方式並非「完美無缺」。鄧小平當時只是泛論,未有具體指明香港有什麼缺點,但現在回看,香港一些「方式」確實出了大問題。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時,中國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活力明顯不如當時已是國際大都會的香港,這種對比或多或少「論證」了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但歷史總是動態發展的,香港的弊端隨着年月而逐漸顯現,「四大支柱」在國際間競爭力不斷下降,本地產業結構過度單一,民生困局非常突出,這都是原教旨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不作為的惡果。

不幸的是,香港昔日輝煌讓政府和部份市民懷有很強的「制度傲慢」,誤以為「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是普遍真理,沒有適時革新的需要。事實上,除了最低工資立法,回歸以來港府鮮有在管治思維上作過系統性反思,遑論全盤改革。但大家要思考,如果香港的「一制」真的那麼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劏房」?為什麼年輕人難以向上流動?難道這還不足以說明香港現行制度確實有缺陷?

鄧小平接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說過「不要拒絕變,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但畢竟說易行難。內地從「文革」走向「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波折重重的過程,但一路走來,內地已在社會經濟層面做出顯著成績,而且還在因應新形勢作出相應改革,反觀作為昔日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如今卻停滯不前,無法突破發展瓶頸。

香港需要進步資本主義

當然,這並不是說香港要完全擁抱社會主義,它根本不符合《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但香港現行的制度非「完美無缺」且有改革必要怕是無人否認。港府要虛心向一切成功模式學習,尤其要主動肩負社會經濟管理的責任,包括學習新加坡政府主導土地使用,妥善處理住屋問題;包括學習德國政府制訂產業政策,不要把經濟發展完全「外判」給市場。

林鄭月娥不應僅在反駁外界質疑全國人大常委會時才懂得引用鄧小平,她應該細味「我們總不能講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所有方式都是完美無缺的吧?」這句話的含義,思考怎樣的體制才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利。具體而言,港府要明白帶領香港「解放思想」的迫切性,全盤檢視並改革原教旨資本主義的缺陷。若非如此,我們就只會在社會經濟困局中繼續蹉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