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政爭掛帥只會令大家都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去年11月24日是區議會選舉,非建制派在其中大勝。一年過去,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民政事務處與非建制派區議員劍拔弩張,議會常規被誤用,區議會不能在會議室開會,近來更接連有區議員被捕。政治紛爭籠罩議會,地區事務被迫擱在一邊,實在教人失望。不論政府還是議員均須牢記,區議會不是用來政治鬥爭,而是給市民參與地區改革。

自從今屆選舉參票率創新高,非建制派大勝的一刻起,社會已預視區議會難以平靜。一方面,非建制派支持者透過選票表達對修例風波的不滿,而其區議員大多積極參與抗爭,加上背負支持者期許,定必在區議會向官員窮追猛打,要求官員答允支持者訴求。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成為戰靶,連番被追究警方的部署行動決定便是一例。到蘊釀港區國安法立法時,十七區區議會一致通過要求撤回,行動重點不在於議題而在於形式,因為會議是聯區同時同地進行,為過去鮮有。

2019年11月24日,區議會選舉投票日,全港多個票站大排長龍。(余俊亮攝/資料圖片)

改革區政 毋忘初衷

非建制派區議員的這些行動或許能搏得支持者一時掌聲,洩一時之憤,但此等行為與地區福祉的關係委實有限。對於地區選民而言,即使修例風波和港區國安法是要事,卻非他們全部生活;選民也會關心一己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社福、康樂、環保,每項範疇同樣影響深遠。再者,支持建制選民仍有四成之多,非建制派區議員不能只服務其選民,必須統納反映各方意見。

這絕不是說非建制派議員上任後一無是處,他們取消了議會授權票和增選委員制度,主動直播會議,以增加議會透明度;推動新界西北巴士區內分段收費、加緊跟進旺角道行人天橋建造進度、聯合倡議建立港島環島徑等等,都稱得上地區德政,做了建制派主導時未能做到的事。若區議員能傾注更多心力消除地區痼疾再化為政績,必然可以獲得包括建制派支持者在內的地區居民肯定。

中西區14名民主派區議員今日(17日)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指在昨日(16日)的區議會會議中,中西區民政專員黃何詠詩帶領一眾政府官員離場,批評她違反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彭焯煒攝)

政府要有容人之量

另一邊廂,政府聲稱泛民持續打亂議會運作,其實也要官員「配合」才能成事。各區民政事務處,多次以議題不符《區議會條例》規定拒絕向議員提供秘書服務,並且拖延發出會議文件,各區民政專員從會議上離場共逾70次,而政府近日甚至着手削減區議會撥款。此外,處方過去容許政府官員在區議會提出「全港性議題」,但到非建制派上場之後卻又不准他們討論反對23條、港區國安法、明日大嶼等事項,更有雙重標準嫌疑。

相較以往幾屆,政府明顯在今屆區議會強硬起來,藉此要泛民就範,留下泛民阻礙議會的壞印象。但此舉實為七傷拳,部份市民也可能認為政府有權用盡,玩弄條例,拒聽反對意見。說到底,政府應善用平台說服區議員支持政策,再由區議員說服市民。

經歷立法會「總辭」事件後,泛民可料將更依靠區議會發聲,區議會未來或進一步被政治化。若情況維持如此,雙方死結只會愈來愈緊,最終輸家亦只會是市民。有資深泛民區議員坦言,過往與民政專員有商有量,意見未必一致但未至於對立,可見雙方其實均重視區議會功能。既然人人也不想制度崩壞,那倒不如重拾初衷,放下政治成見,由區政開始修補撕裂,重建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