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創科發展須立足香港 不能只識依賴內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25日)宣讀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去年經歷過反修例的動亂,今年又碰上百年一遇的大疫,此時最為需要的是專注力量發展經濟民生。雖然《施政報告》已經「遲到」了一個多月,但更多時間卻似乎仍然未足以令政府構想出有意義的經濟發展藍圖,尤其是作為拉動香港未來發展的創新科技發展,除了欠缺新意之外,更不得不依賴深圳,令人感到扼腕。

《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大重點是「注入經濟新動力」。然而,縱觀整個章節,卻仍是欠缺新意的既有方向。有關金融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政策,例如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以及港珠機場合作等,都是既有政策方向的延伸,難謂有大突破。理應是最有新意的創新科技,卻仍然是一場空。

《施政報告》在創科一項中,提到已落實2017年的八大政策方向,甚至稱有人形容是「創科的黃金的時代」。不過,詳細閱讀所謂的成果,卻令人難以苟同這個美稱。《施政報告》的附篇提到今年有3,360間初創企業,不過初創企業的定義包括所有新企業,當中有多少與創科有關卻無從得知。此外,報告又指過去從2017年至2019年在港的風險投資有369億元。的確香港的金融基礎吸引了不少資金在港進行創科企業的風險投資,但當中有不少都是於香港集資的內地創科企業,有多少是直接投資於在港運作的創科企業卻不得而知。除了這些數據之外,真正能拿出來的創科成績只有「電子手帶」與「銅芯口罩」等寥寥幾項。

河套地區將放展成港深合作的創科園區。(視覺中國)

雙向合作不同於單向依賴

而論及創科未來的發展,《施政報告》的重點傾斜向依靠深圳。香港「背靠祖國」的大原則誠然沒有錯,不過整個《施政報告》的創科部分卻予人一種過份依賴內地,尤其深圳的幫忙,顯得香港這一方面實在無所作為。無論是深港合作的科技創新合作區,又或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部分,報告都不斷強調要讓企業回到內地找尋機會,又或是年青人回到大灣區找尋工作機會。這種單方向的關係只能稱作「依賴」,實在難以稱之為「合作」。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報告一方面又承認本地欠缺科技專才,但另一方面卻又鼓勵人才離開香港到內地發展,難免顯得矛盾。香港要發展創科,亦應與深圳合作共贏,但卻不是把深圳當成是「奶媽」,香港必須找到自己的創科之路,令更多企業能駐足香港發展,讓人才能留在香港發展,也能在本地提供更多經濟增長動力。不然,香港人才不斷流走他處,也只是枉為他人作「嫁衣裳」。政府發展創科必須有所拿捏,既不能獨自作戰,應該好好利用內地的關係,但也不能變成對內地的「依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