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擬簽投資協定 歐盟對中國的務實態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多份媒體引述歐盟消息人士稱,身兼歐盟輪任主席國領導人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原則上同意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亦有指歐盟打算推動在年內與中國簽署協定。如無意外,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將是中國今年繼與東盟加5國簽訂RCEP後又一重要多邊經貿協議,為2020年中國的全球布局畫上完滿句號。來年1月新任美國總統拜登矢志要改正特朗普政府時代的單邊政策,但在這兩個巨大協議的影響下,他的盤面可謂非常難下。

中歐兩者就全面投資協定已商討多年,惟因2018年特朗普發動中美貿易戰,加速了中國減少對美國依賴的想法,近年頻頻傳出有所突破的消息。正如部分媒體所引述,討論得以有所推進,以至於現在就只差「臨門一腳」,很大程度上也是中方在投資門檻、勞工問題作出了不少的讓步。

然而,歐洲能在中美角力之中,沒有陷入特朗普政府建造的冷戰意識形態對抗之中,著實不易。簽訂投資協定原來的目的本應是尋求開放投資讓中歐雙方的企業能找到發展機會,說到底是利益問題。然而,近年中美糾纏於眾多政治問題中,美國鷹派營造壁壘分明的冷戰格局,意圖拉攏歐洲等傳統盟友一起,全方面孤立中國。冷戰般的國際格局一度令中歐關係陷入僵局,尤其是今年因為香港問題與疫情刺激,歐洲右翼政客借機影響政府對中國加入美國陣營。而且,自拜登確定當選之後,不少人憧憬拜登將會對特朗普單邊政府撥亂反正,重新與歐洲盟友合作對抗中國。

在眾多不安的因素下,歐洲最終還是傾向與中國簽訂全面投資協定,說明歐洲在經貿問題上並不希望完全跟着美國步調以冷戰思維去處理中歐關係,而決定「在商言商」從實利的角度繼續談判。冷戰思維是固化的對立陣營概念,但利益則不是這麼死版,是有商有量的。中歐能放下意識形態對立,冷戰坐下來務實討論,表明歐洲還不至於重落入冷戰的舊路中。

2020年9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參加與歐盟、德國領導人的視頻會晤。(新華社)

歐洲的「第三條路」

歐洲正在中、美之外努力地建立自己一條路線。在政治與人權問題上,歐洲料將繼續站在自由民主陣營對中國加以批評,但這並不影響歐洲應對中國崛起的務實態度。歐洲的這「第三條路」,對於中國而言是求之不得。中國一直極力避免冷戰再現,也不想被西方孤立,因為這樣對中國發展是最為不利的結果。歐洲能務實處理中歐關係的話,中國免除朋被孤立的後顧之慮,當能爭取到更多時間進行自己必要的發展。

但對於美國而言,歐洲的「第三條路」很可能並非好消息。從特朗普的貿易戰中可以看出,縱使美國的綜合國力仍在中國之上,但美國對中國單打獨鬥起上來其實是難以佔到中國便宜,而中國也有十足的政策空間應對。不論是特朗普或是即將接受的拜登政府也好,都明白美國如果想壓制中國發展,必需要更多盟友一起合作。但當下歐洲走上一條務實的路,美國便難以再呼起對中國的經濟圍堵。對於即將繼任的拜登而言,放在眼前的並不單只是「修復」與歐洲的關係而已。美歐的問題不單是特朗普「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而是美國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向歐洲作出繁榮與發展的現實保證。關鍵還在於美國在不斷消費「中國威脅論」的恐慌情緒外,能否找出足以說服盟友跟隨美國可以帶來經濟發展和繁榮有力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