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政治眼鏡 聽聽馬官說法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每隔一段時間,香港便有人說「法治已死」。若打趣地說,法治也不知死了多少次。周二(1月5日)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卸任記者會上,毫不意外地亦被問及對「法治已死」的看法,而其回答非常值得社會聆聽。

「法治已死」的相關問題對於馬道立來說的確不容易回答,但原因並非其他,而是記者會上不少提問者都沒有提出具體論據,甚至他們本身也沒有主張「法治已死」,只是引述說社會上有聲音如此認為。試問這樣,我們又如何有意義地討論?

「黃絲」罵藍與「藍絲」批黃

「法治已死」論的背景,顯然跟香港近年的政治事件有關。當示威者被判囚,便有人急不及待批評法院;有示威者獲釋,又有「藍絲」指罵法官是「偏黃」。惟這些批評往往立場先行,沒有深究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原則,甚至也沒有興趣了解法庭裁決的理據。無怪乎馬道立反問認為香港沒有法治的人,「為什麼這樣想?是否因為不滿意判決?」他要求社會閱讀法庭的判詞,並指出如果判詞的理據薄弱甚或錯誤,敗訴人可以上訴,「這是我們的制度」。

有些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立場先行,因為他們認為事情的黑白已經非常分明,站在另一邊的人必然是錯誤的,包括法官也如是。但這恰恰是立場先行、自以為是的表現。他們應該做的正是放下政治眼鏡,從判詞中了解案件所涉的法律條文及應用原則。

政治先行 足以自損法治

當然,閱讀判詞是要時間和耐性,了解別人的立場及理據是不容易的。但試想,若果因為立場不同而動輒高呼「法治已死」,社會彌漫一股不信任司法制度的氣氛,那麼是誰在損害香港的法治?論而有據,回到法律討論,這也是公民責任,甚至是廣義上守護法治的一部份。

被問及《港區國安法》時,馬道立指出這與其他法律問題的處理一樣,依法而判。「贏、輸、有罪、無罪,都是看法律理據,從頭到尾都是法律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對於三權分立,他同樣指出最重要的是《基本法》第2、19、85條明文保障了司法獨立。當社會一味用政治語言攻擊法院時,馬道立的回應全是法律、法律和法律,可謂形成鮮明對比。而法律之所以重要,亦正如馬道立所指,因為法治是社會的穩定因素(stabilizing factor)。一個真正珍重法治、珍重這個社會的人,更應該放下政治眼鏡,讓法律回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