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置居遇冷風 政府不應勉強前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房委會策劃小組委員會於本周一(11日)通過撥出部分興建中的鑽石山出租公屋單位為綠置居,涉及約2,100伙,今年5月接受申請。出租公屋需求本已殷切,市區公屋更是數量有限,政府理應率先讓公屋輪候冊人士上樓。再者,去年綠置居項目滯銷,房委會沒有對外交代原因和檢討未來方向便續推項目,絕不理想。

去年11月《施政報告》公布,房委會於2021/22財政年度推售4,700綠置居單位,分兩批推售。周一公布選址鑽石山前大磡村公營房屋項目,涉及2,112單位,來自興建中的三幢公屋。單位按典型公屋標準設計,預計最快2024年首季入伙。

搶去市區公屋

不論從選址還是整體政策而言,這批單位根本不應該「染綠」。就選址而言,項目搶去本已緊絀的市區公屋單位。單看2020/21至2024/25年度公屋及綠置居興建計劃,預計兩者合共落成約1.6萬單位,計及已開售的葵青、柴灣項目,加上鑽石山項目,綠置居單位已佔約5,800個,比例有36%,絕對不少。

雖則現時交通發達,跨區遷移跨區工作是尋常事,但不少基層街坊的工作和生活全在市區,要是搬進新界地區公屋,通勤時間和金錢成本較中上階層沉重,故盡量想留在市區。綠置居單位增多,勢必破壞他們僅餘的期望。此外,過去幾年公營單位實際落成量低於《長遠房屋策略》原初估計,相差超過一萬伙。既然如此,政府更要把日後最大部分公營單位留給出租公屋。

再者,去年蝶翠苑和青富苑綠置居單位滯銷,剩餘約520個單位,面積大多數為300平方呎以下,為鑽石山項目的銷情添憂。這批綠置居單位按典型公屋標準設計,面積由約152至406平方呎不等,但因為官員曾稱公屋和綠置居單位量可靈活調配,估計當中設計跟公屋分別不大。去年兩個項目不吸引,就連單身申請者也非人人樂於認購。疫情減低公屋戶置業意欲只是原因之一,地區偏離市區加上面積偏細也是原因。誠然,鑽石山項目交通方便,吸引力未必進一步遜於去年項目,但單位面積小則相當「趕客」。他們會衡量既然居住公屋和綠置居的質素相差不遠,那置業的誘因就不大。

綠置居再前進 弊大於利

政府勉強推行綠置居,只能再推現有租戶離開公屋界別,收緊居住出租公屋的入息資產資格,或者令綠置居流進自由市場買賣條件更吸引。惟此舉無異於為私人市場添柴火,一方面被「踢走」的公屋戶找不到綠置居單位就只能租或購私樓單位,另一方面則鼓勵綠置居住戶在數年後放售單位圖利。另一方法是「起大啲」,連特首林鄭月娥早前也表示單位面積影響銷情,但她直言綠置居面積增大就與居屋無異,似乎難以實現。

其實,去年綠置居滯銷收場,為2015年落實以來首次,房委會以至政府理應深入檢討並對外交代,期間暫停措施,而非一意故行盲目再推。政府透過綠置居滿足部分公屋住戶置業夢,理念雖好,但絕不是當下要務。政府要分清房屋政策優次,首要滿足市民對出租公屋的需要,以及規管私樓居住和租務條件,讓他們得以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