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只懂叫失業者申領綜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19日)政府公布最新失業率達6.6%,創16年新高。然而同日早上,特首林鄭月娥仍然堅拒推出失業援助金計劃,只稱研究降低申領在職家庭津貼的資格,令工時短的散工受惠。失業和就業不足者的處境並非等同,而且支援兩者的措施並行不悖,特首的解釋令人費解。

林鄭周二強調失業率數據表現差,是因為保就業在去年11月完結,並謂政府會考慮其他財政補助措施。但她拒絕推出失業援助金,指因為涉及大量公帑,僅重覆現行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的方法,例如「愛增值計劃」及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等。她認同職津工時門檻偏高,正考慮可否降低門檻,給工作不長的散工申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的失業率在過去數月一直攀升,不少打工仔為減薪、縮減工時或裁員等擔憂。(資料圖片)

職津不能代替失業援助金

縱然失業和就業不足者均面對入不敷支的困境,但前者比後者嚴竣,相關的福利支援措施也各異,例如失業者就不符合職津申請資格。再培訓課程及津貼可以稍為幫補生活和自我增值,而放寬職津工時門檻可取,除了幫助散工外,也可望幫助間歇被放無薪假的僱員。惟這兩個計劃終究不能取代失業救濟。當經濟收縮及百業蕭條時,並非人人也可以短期找到工作,市民若加上學歷、經驗、家庭崗位等限制,始終需要失業保障。

過往官員認為失業綜援放寬入息限額又不計算自住物業於資產審查已經方便申請者,那只是自欺欺人。粗略比較去年疫情期間失業人口和失業綜援的上升趨勢,可見前者比後者顯著,首11個月失業人口增加八萬多,同期失業綜援個案只增7,000多宗。當四人家庭資產上限僅調升至8.8萬元,只要家庭稍有積蓄也會超越限額,不少失業者被拒諸門外。

公帑必須用得其所

政府一直推說失業援助金耗費大量公帑,但去年保就業計劃的支出很可能更高。假設失業率升至2003年沙士時高峰,即8.7%,換算失業人數約34萬。以去年第三季工資中位數八成計算援助金額(14,560元),計劃為期九個月,總開支為445億元,比兩輪保就業計劃的850多億元少。當九個月後經濟改善,計劃可以結束或者縮減規模;即使經濟仍未復甦,該筆款項的救命功能也較保就業有效。其實重點從來都不是花不花錢,而是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保就業計劃的問題也非它耗資百億,而是其「保企業」而未能令僱員受惠。

即使是現時的援助途徑,當局亦應該盡量拆牆鬆綁,放寬申請資格,例如大幅放寬失業綜援的資產限額,調升每月福利金。另外,去年初政府宣布十項紓困措施,當中包括關愛基金針對失業或開工不足基層發放,有條件的現金津貼,領取期最長三個月。諷刺的是,失業率飊升,但該措施至今仍無音訊。若是擔心關愛基金枯竭,政府應向立法會財委會追加撥款;若果是交由其他項目執行,那就應詳細交代。

羅致光指,綜援計劃下的「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將獲延期並為期共12個月至2021年5月31日。(資料圖片)

也許官民當初也沒有預計新冠疫情會曠日持久,政府希望在兩輪保就業計劃後便由市場拉動經濟,但如今抗疫前路漫漫,經濟指標沒有好轉跡象,市民需要的支援比去年更甚。庫房雖然未及往日充盈,本年度財政赤字高達3,000億元,但本地財政根基仍然穩固,有能力續紓民困,政府救助不能手軟。政黨和民眾一再要求全民派錢,說到底都是因為政府有錢不懂善用,未能針對有需要者,特首及主事官員早應因此而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