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當道的廿一世紀 香港能創造自己的Netflix和快手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網上串流平台網飛(Netflix)周三(20日)公布業績後股價破頂,內地直播、短片、電商平台快手科技下周亦將在港招股集資390億。不論是歐美抑或內地市場,多間網上串流巨無霸在過去十多年的新媒體熱潮中急速冒起。政府一直表示支持創新及科技產業,但在過去卻未能把握新媒體興起的機會。

2006年Google收購Youtube,2010年Netflix開始涉足全球影視串流業務,2012年快手正式轉型為短片平台,2016年另一短片平台抖音上市。全球串流平台在過去十年各自攻打山頭,長短影片影視劇集各有千秋。過去受技術所限,要在街上以電話接收電影、影片需要耗用大量數據,但隨網絡技術進步,5G的高速上網普及後,影片串流產業的發展可以預見將要更上一層樓。

2006年Google收購Youtube,2010年Netflix開始涉足全球影視串流業務,2012年快手正式轉型為短片平台,2016年另一短片平台抖音上市。(Netflix)

錯過黃金十年 產業支援流於口號

然而不論在串流平台的創科發展上,抑或影視作品的製作支援上,政府過去多年的政策、資助都明顯不足,也使得香港政府在全球串流熱潮之中,白白失去將香港「推上國際」的機會。在串流平台的創科支援方面,政府在2017年提出循八大方向發展創科,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開放政府數據、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以及加強科普教育。然而三年過去,「香港製造」的創科成績難以令人滿意,政府對於未來應循何種方向創新,至今仍由資助計劃申請人所主導。

在影視作品上,政府自2006年的施政報告起,表示要支持文化及創意產業,成立電影發展區,不過及後支援仍相當有限。直至2018年,政府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2020年,政府因應疫情透過基金預留2.6億。

如此金額對普遍市民當然龐大,但就每套電影的拍攝而言,每套電影分得資助也或許只有一二百萬。例如早前在本港爆紅的《幻愛》便是「電影發展基金電影製作資助計劃」中獲資助的電影之一,但其所得資助也只是120萬元,僅佔《幻愛》總成本600萬港元的五分之一。香港電影人材有能力在有限資源之下拍攝出色作品,但在政府實質資助無力的情況下,本地作品要在全球串流平台上與其他國家的重本大作正面交鋒,仍有相當難度。

早前在本港爆紅的《幻愛》便是「電影發展基金電影製作資助計劃」中獲資助的電影之一,但其所得資助也只是120萬元,僅佔《幻愛》總成本600萬港元的五分之一。(《幻愛》劇照)

乍聽之下,或許以為要「香港製造」創出國際是不切實際的事情,但在上世紀下半葉,香港不少影視節目輸出東南亞地區,藝人歌手紅遍中港台,如今問題非不能而不為也。隨着世界一直在變化及前進,香港若然未能跟上步伐,仍然只得數十年前的「老本」,又怎能在新媒體的世代突圍而出?

近年流行的平台經濟、串流平台,但香港至今仍只能為後起之秀的電視台而鼓掌,認為此乃給予傳統龍頭大台的挑戰。本港創科均未見新猶,顯然與政府的創科發展缺乏方向有關。其既無法造就本港串流平台把握商機,也無法造就作品登上國際,在全球新媒體的黃金十年中,近乎只有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