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珍惜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五(2月19日)是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逝世二十四周年的日子。對於香港來說,鄧小平最重要的舉措無疑在於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構想,化解了香港資本主義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間的表面矛盾,令香港可以在保留原有特色的情況下回歸祖國,同時他還承諾這個安排將隨着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維持「五十年不變」,此一國策至今仍然沒有根本變化。

在鄧小平當年有關「一國兩制」的構想裏,它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港人治港」,但這些港人要是「愛國」者。早在1982年10月,鄧小平就指出「香港的管理,北京不派人,香港自己找人管,香港必須以愛國者為主體的香港人管理」,而在1983年4月及6月,他又分別表示「將來特別行政區政府由香港愛國者為主體組成。愛國者的標準就一條,贊成中國收回香港,擁護國家統一」,「港人治港要有什麼條件?只要一個條件,就是愛國者。什麼是愛國者?贊成、主張祖國統一的就是愛國者」。

到1984年6月,鄧小平會見香港各界訪京人士,期間再度重申「我們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不能繼續讓外國人統治。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同年12月,他會見包玉剛時又說「港人治港有個前提,港人必須是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一愛祖國,二愛香港」。

透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看到「愛國者治港」與「港人治港」二者並不像今天一些人質疑那樣互相衝突,更談不上什麼北京違反當年承諾,因為贊成統一、尊重民族、擁護主權以至維護本地繁榮穩定等等,明顯都屬於放諸四海皆準的「愛國」要求。況且鄧小平當年明確指出「愛國」不包括要認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這種看法亦與他關於「愛國統一戰線」要由「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跟「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團結聯盟的主張相符合,有關概念至今依然存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中。

如果有人還是覺得相關言論只是想要欺騙港人,那我們不妨結連鄧小平其他場合的另一番話來看這個問題。1979年9月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聽取匯報後發表意見指「愛國者的範圍是很寬廣的,包括蔣經國在內,只要台灣歸回祖國,他就做了愛國的事」。既然這位當年仍在強硬拒絕跟共產黨和談、宣稱想要「光復大陸」的台灣領導人都能被接受為「愛國」成員,相信足以顯示對港人的「愛國」要求亦非什麼困難之事才對。

「五十年不變」已經過了一半,「一國兩制」實踐亦經歷過不少挑戰,令我們更應該珍惜鄧小平當年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它固之然包括了「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可是鄧小平開列的「愛國」要求明明任何人都能夠輕易遵守,尤其當中更加包含「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一事,過去某些香港從政者高舉「愛國」及擁護「一國兩制」的旗幟,但多少人真的有為香港繁榮、穩定努力作出貢獻?若然香港社會離心離德,市民生活苦不堪言,繁榮、穩定淪為少數權貴專利,這顯然不是「一國兩制」的真正精神,甚至恰恰是站到了其對立面。今日回顧鄧小平的構想及要求,這群人都應該感到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