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非等同合理 港鐵須主動檢討票價機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港鐵將於本月底公布票價調整機制檢討結果,預料6月底生效。疫情打擊本地經濟,但票價未必能夠下調,最終或只會凍結票價。港鐵主席歐陽伯權強調機制透明,但當機制不能反映經濟衰退、工資物價下調的因素,就反映它本身有明顯缺陷。港鐵是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機構,身為大股東的政府很應該以身作則,以減輕市民生活負擔為目標,改革運輸政策實踐公平正義。

港鐵主席歐陽伯權。(資料圖片)

主席勿捉錯用神

港鐵自去年7月起票價八折,但這優惠只是因應疫情推出,並且將於本月底結束。疫情未完,經濟距離復甦仍有一段時間,市民自然期望優惠延續,然而歐陽伯權日前受訪並未交代優惠會否延續,而根據票價調整方程式,即使今年運算結果得出負數,也只會被過去兩年保留的加幅抵銷,故此最終很可能是凍價收場。若屆時八折優惠又不獲延續,新票價則比現時增加約兩成半,完全跟經濟環境背道而馳。

歐陽伯權強調機制「絕對冇黑箱」,顯然捉錯用神。以往兩鐵合併前市民的確會質疑港鐵票價調整沒有準則,其後釐訂透明公開的方程式自然屬於正確做法,但今天市民抱怨的原因已變成了社會經濟低迷而港鐵票價不減,港鐵主席必須直面坊間質問。

票價調整方程式:

0.5x12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0.7%)

+ 0.5x12月工資指數變動(未公布)

- 生產力因素(0)

- 額外扣減(0.6%)

= 今年票價調整幅度

現行票價調整機制不只反映經濟情況,還反映運輸業工資水平和分享港鐵提升生產力所帶來的裨益,也透過與利潤和服務表現掛鈎來驅使港鐵減少事故和與民共享成果。平情而論,使用鐵路服的乘客確實應該負擔港鐵部分營運成本,問題是票價機制亦不可過分偏離其負擔能力,甚至要市民不斷施壓後港鐵才使出優惠抵銷票價加幅。何況靠優惠對沖本身就反映出機制存在缺失,再者並非所有優惠也能人人受惠,諸如全月通和都會票等安排便是針對特定乘客對象。

港鐵可加可減機制不時受到批評。(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票價機制要改 勿忘回購港鐵

不少學者和交通運輸關注組織早已建議機制當中的「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應變為「運輸業實質工資指數」(即名義指數扣除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藉此以更確切反映行業員工的實質收入,並且避免出現工資和物價在通脹時期互相攀比來反映市民實際負擔能力。事實上若早年港鐵加價能夠慢一點就已經能緩解市民後來的生活負擔和平抑物價,翌年追回票價加幅的機會也自然變得較小;至於在運輸業實質工資跌幅比通脹大的通縮期間,這種做法亦能達致減價效果,即使行業實質工資同期上升,方程式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項還是會增加最終結果向下調整的機會,至少應該能跟負擔能力相適應。

上述建議無疑值得港鐵參考,但與其斟酌方程式的各項因素,港鐵應更徹底改革票價制度,《香港01》一直倡議每程二元,目的就是港鐵帶頭減輕交通費負擔,吸引其他交通工具跟隨。外界毋須擼心港鐵收入不繼,因為商務、物業等收入有能力補貼票務虧損。要履行此主張,就必先要政府運用大股東權力回購港鐵再重組其業務,當然如何下調車費和進行回購的具體方案仍需要詳加規劃,但當局至少要宣示決心關顧市民生活福祉,亦為昔日把港鐵上市的決定贖罪。